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开风貌 >>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 特色教育 >>正文
贵州电大立足省情,初步构建电大教育为“三农”服务路子
中国网 时间: 2008-07-24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中央电大时讯网  责任编辑: 文远  编辑信箱

  贵州电大建校以来,积极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在办学实践中,根据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脱贫致富这个目标,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办学,依托各地、州、市分校和51个县级电大工作站,开展以农村基层干部、乡镇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学历教育;开展以农村党员、村支两委和广大农民群众为对象的实用技术培训,初步构建起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办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贵州“三农”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大力开展以提高乡镇干部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的学历教育。

  贵州地处经济文化落后的内陆省份,因历史原因,尤其是“文革”十年的影响,基层干部整体上文化偏低,80年代初,在贵州地方干部中,县机关找不到一个大学生,乡镇机关找不到一个中专生的情况极其普遍,成为影响贵州干部队伍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贵州电大建校以来,把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摆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战略位置上,加快发展县级电大建设,努力把电大教育深入下去,直接为“三农”教育服务,深受广大基层农村的欢迎。如贵州电大80年代在国家级贫困县——紫云县开办成人大专教育,该县干部涌跃参加学习,当时该县干部中60%都是电大学生,电大教育成为该县干部,尤其是乡镇干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类似紫云县这样的县在贵州为数不少。又如贵州电大1992年面向全省举办的行政管理电视中专教育。由于从贵州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措施,向农村倾斜,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培养出带领农民致富的8000多名乡镇行政干部。当时情况是:全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行政干部有64000多人,占全省行政干部总数的35.7%,国家人事部要求到1995年初中以下文化的干部比例要降到10%以下,文化程度达不到中专或高中毕业以上的人员,不能过渡为国家公务员。这些文化不达标的行政干部绝大多数分布在乡镇,这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和农村工作的开展。电大教育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解决了大问题。据统计,贵州电大建校以来,面向“三农”先后其开办了7个中专专业、26个大专专业、1个本科专业,直接为农村基层培养普通中专、普通大专、成人大专、本科学历教育学生63000人,占贵州电大同期毕业生总数的43%。

  2、大力开展以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为主要任务的电大师范教育。

  贵州广大农村“缺校少师”的情况比较普遍,相当多的地区中小学教师仍以民办教师为主体,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农村“两基”教育和完成“扫盲”工作的关键。贵州电大的师范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培养贵州农村师资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6年,经省教委批准,贵州电大开始面向全省开办普通师范专科,90年代开办初中教师学历达标“三沟通”电视师范教育。电大师范教育,一方面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在职教师学历提升的问题,培养了近3万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贵州电大20年为贵州各地培养的教师,约占多年来全省各类师范院校培养的中小学教师总数177920人的1/6,电大培养的教师来自基层农村,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本乡本土,为我省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如现在遵义市乡镇中小学,大多数是贵州电大80年代毕业的英语普通专科学生,他们承担着当地乡镇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当年这批学生毕业后,扎根基层农村,用他们在电大所学的专业知识教书育人,填补了当地农村中学英语师资严重不足,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区英语高考成绩提高了10分。电大学生“专业精、素质高、留得住、用得上”成为贵州各地,尤其是农村基层的一句美誉。

  3、大力开展以乡镇企业经济发展为重点的特色教育。

  围绕乡镇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贵州电大开办了乡镇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一批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在此基础上开办了酿造专业、烤烟、黄金开采、药品检验、计划生育管理等一部分特色专业,培养一大批技术、管理、营销人才。

  酒类生产,是贵州传统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后,酒类生产发展快,是贵州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产业,贵州电大开办酿造专业当时是贵州唯一的大专学历层次的酿造专业,为各地县、乡酒厂培养较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营销骨干,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4、积极探索非学历教育新的形式和途径。

  1989年起,经省教委批准,贵州电大试行了大专层次专业证书教育,结合农村基层的需要,进一步对农村干部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在贵州九个地、州、市举办农村基层干部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专业证书班,培养学生6500人,开拓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的新途径。如在贵阳市乌当区开办当农村基层干部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班。当地领导、干部积极参加学习,区委、区政府下文要求乡镇领导全部参加学习,第一期时任区长的黄润昌当班长,第二期时任区委书记的李世荣当班长,全区390多名乡镇领导、后备干部全部参加学习,使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整体上得到很大提高,现该区已从贵阳市最落后的一个区跃升全市前列。

  5、积极引进和开发农村适用技术,提高“三农”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针对贵州农村脱贫致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多年来贵州电大积极引进中央电大燎校等培训项目,开发一批实效性强的项目,送教下农村,开展“短、频、快”的培训,取得突出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

  自行开办乡镇小煤窑安全生产培训。

  我省煤炭资源极力丰富,总储量居全国第四位列江南各省之冠。自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乡镇煤矿蓬勃发展,从业人员达18万人,年产煤2200万吨,产值4亿元以上,乡镇煤矿已成为我省乡镇企业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职业技术的素质低,开采落后,设备简陋,乱采乱挖,资源浪费严重,重大仿亡事故时有发生,乡镇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这些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缺乏基本安全生产知识、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冒险蛮干造成的。井下抽烟、明火明电照明、明火放炮,独眼井开采屡禁不止酿成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面对乡镇煤矿点多面广、人员分散、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结构跨度大的情况,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完成实施安全技术教育这一任务,为使乡镇煤矿职工懂得安全常识,增加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在省内有关业务部门配合下,省电大摄制了《贵州省乡镇煤矿事故分析(瓦斯部分)》的录像片,编辑了《煤矿工人入井须知》、《矿井通风》、《预防瓦斯爆炸》等十个系列的教学录像片,并根据远距离教育的特点,编写了与这套视听教材相配合的文字教材《贵州省乡镇煤矿安全基本知识》、《贵州乡镇煤矿事故案例分析选编》。又根据矿工文化低(相当部分是文盲或半文盲)绘制了《乡镇煤矿矿工手册》连环画册,重点宣传了《乡镇煤矿安全规程》的要点。第一线生产工人往往是事故酿成者,也是事故的最大受害者,我们运用媒体教学加上面授辅导的方法先后在50个教学点上,全员培训矿工达8万人左右。电化教育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寓教于乐,便予记忆。我们还在教学上采取了“送教上门”“分散为主”“适当集中”“业余、分散、就地”的原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些矿工说:“参加三天电教培训胜在井下挖三年煤所学的东西”。

  1990年国家教委电教司《电化教育简报》总第23期报道了贵州电大乡镇煤矿安全生产培训的情况。1990年10月6日轿子山镇绿塘煤矿发生一起老空水的透水事故,当天井下有36名矿工在生产,刘季青、刘季洪等四人为一个班组在采煤时发现老空水的预兆,煤壁挂红,有油流红水,他们异口同声说:“这不就是我们电视录像上面所说的老空水预兆吗?”他们向井上管理人员汇报,30多人在15分钟内分别撤离矿井,接着管理人员下井查明原因,刚走到半路,大水已淹没矿井了,后来用两台水泵抽了十五天才恢复生产。通过培训井下作业人员避免了一场重大特大死亡事故的发生,《中国电大报》当时以“一盘录像带救了三十六名矿工生命”为题作了报道。

  开展水稻旱育稀植培训,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90年代,水稻旱育稀植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稻栽培技术,技术到位的县、乡,平均每亩增产稻谷可达50—100公斤,尤其适合我省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搞好科技兴农,培养我省基层急需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人员和推广的专门人才,1993年,贵州电大与省人事厅联合下文,开办了全国第一个水稻旱育稀植电视中专班,面对我省将要大面积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的需要,有针对性开展教学,将课堂基础理论教学与田间地头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教学基地独自完成育生产的全部工作。通过培养骨干,再用这些骨干培训农民,使这项技术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几年来,通过贵州电大中专班的学生直接培训农民3.8万人次,在贵州、云南、四川建立了163个示范点,直接示范推广达3.6万亩稻田,累计带动21个县63万亩推广面积,累计增产水稻6000万公斤以上。

  这个项目的应用推广的成功,引起国家教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邹时炎同志,到贵州电大考察工作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个项目在农科教方面找到了很好的结合形式,1994年,国家科委下达了国家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项目,贵州电大及培养的这批学生积极参加国家项目的实施,1995年9月,贵州、云南两省分别在习水县和昆明市召开由贵州电大学生办的示范点开了省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现场会,这对国家级项目的实施,加快新技术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批学生中,有一个叫胡万富是其中的代表,他学习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后,在他的家乡推广,印发材料,给农民讲课,下示范田,使所在的镇当年增产水稻64.5万公斤,经各级科委推荐,他荣获国家科委“96年振华科技扶贫奖”,在获奖人员中,他是年龄最小,学历最低的一个。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电大开办的基层干部职业道德培训、小煤窑安全生产培训、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农村会计专业班、水稻旱育稀植培训、庭院经济培训等非学历教育达18万人次,占贵州电大同期培训总数的30%,电大教育为贵州“三农”教育办了实事,办了好事。

  贵州电大在开展“三农”服务的实践中,紧扣贵州“三农”工作的需要,不断探索和构建“三农”教育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依托中央电大,建立以省电大为龙头,地、县电大为办学主体,“统筹管理,分级办学,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三农”教育机制。在现有51个县级电大工作站,绝大多数都是直接面向“三农”开展电大教育的基地,如思南县、遵义县以及许多的电大工作站都是80年代建立起来,二十年来,在广大基层农村电大教育经久不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管理日臻完善,成为当地“三农”教育的主要阵地和骨干力量。

  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把“三农”教育纳入规范化、经常化、长期化的轨道。1999年在省电大设立处级建制的培训部,各地、州、市电大分校设立培训科,开展以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建立起全省性的自上而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办,1991年设立贵州电大燎原学校,在中央电大燎原学校的指导下,利用卫星传播和音像教学手段,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1992年,设立处级建制的电视师范部,1999年起,积极探索为农民子弟转移劳动的教育途径,经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了贵州电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职业教育。三是结合实际,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三农”服务。经过多年的努力,贵州电大已成为全省开展“三农”教育服务的重要阵地和主干力量,一条适应贵州“三农”教育需要的电大教育路子正逐渐走向成熟。

  今年9月份以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中央电大提出了《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电大教育开展“三农”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给电大教育改革赋予了新的、时代的内容。在工作中,贵州电大进一步明确思路,要努力在2010年完成三个转变,实现三个突破,即电大教育思想以城市发展为主到城市与农村并重、协调发展的转变,从随机性办学到“三农”教育规范化、经常化、长期化办学的转变,阶段性教育到建立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转变,努力实现“三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的突破,“三农”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新的突破,“三农”教育办学规模、质量、效益新的突破,把贵州电大建设为贵州“三农”教育的项目中心、资源中心、教学中心、研究中心。

  1、把“三农”教育纳入贵州2003—2007年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之中。贵州电大在制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三农”教育工程,从而确立了“三农”教育在贵州电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建设开办一批面向“三农”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到2007年,在依托中央电大开放的70个开放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力争开出,适应贵州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直接面向“三农”的特色专业6—8个。并逐步探索和建立“三农”教育学历教育培养框架,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的机制,加快“三农”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

  2、进一步完善办学功能,明确“三农”教育的职责和任务。为适应“三农”教育需要,学校党委、行政加强对“三农”教育工作的领导,一是设立贵州电大“三农”教育领导小组,汤会琳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继教学院;二是出台《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关于进一步完善办学功能及其机构设置调整的意见》,把“三农”教育、燎原培训、电视师范的职能纳入继教学院的工作职责中,在此基础上加挂贵州电大电视师范学院、贵州电大燎原学校,要求全省电大进一步理顺“三农”教育职责,明确工作机构和任务。

  3、加快系统建设,更好地为开展“三农”教育服务。我省尚有近42%县还没有建立电大工作站,在现有51个县级电大工作站,还有一部分设施不具备、管理水平低的工作站,在今后几年里,加强现有电大的规范化建设,新建新的县级工作站,是系统建设的重要工作。在工作中,贵州电大将把“三农”教育与系统建设工作结合在一起,加快直接面向农村的县级电大建设和乡镇级电大学习中心的建设,计划于2004年在全省90%以上的县建立规范化的县级电大工作站,在条件较好的乡镇试行电大学习中心建设,到2007年实现县县有电大的目标,把电大教育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农村。

  4、大力加强“三农”学历教育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适应“三农”需要的学历教育办学形式、办学层次,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地满足农村基层干部、乡镇企业经营者、中小学教师和广大农民及其子弟服务,以提升学历为中心,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重点,解决当前最紧迫的问题,使广大乡镇干部的学历达到省委组织部规定的学历水平,帮助长期在农村中小学的民办教师学历达标和在职教师学历提升这一难点。计划每年直接面向“三农”培养学生15000人,经过五年的努力,使贵州电大“三农”教育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较大的突破,成为名符其实的“三农”教育重要基地。

  5、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始终立足于“三农”的需要,向农村推广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适用技术,一是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三步走”的办法,加快资源库建设,第一步积极引进项目,第二步引进与自行开发并重,第三步以自行开发为主,把贵州电大建设成贵州“三农”教育的资源中心。二是发挥系统优势,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注重带有普遍性、影响面大和具有地方特色、效益显著的适用技术的推广,提升电大教育的贡献率,计划每年培训规模达3万人次以上,三是进一步探索电大教育与其它类型教育、证书制度结合的途径和形式,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6、积极参与贵州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开拓新的“三农”教育服务领域。今年4月,曾庆红同志到贵州就开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进行调研,根据中组部的部署,贵州省成为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三个试点省份之一,开展这项工作,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巩固农村政权,保持农村稳定,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贵州电大积极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努力发挥电大系统办学的优势、教学管理的特点和现有的资源优势,为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学历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计划明、后两年从学校经费中拿10—20万元,在10个县直接建立学习中心,帮助这些县完成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推进贵州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进行。贵州电大( 2003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