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和教育扶贫工作 |
中国网 时间: 2008-11-26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 文远 编辑信箱 |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是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创办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指示,于1979年经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建立的一所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学校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现已构建了由23所市(州、系统)电大(分校)、125个县级电大分校(工作站)及近2000个教学点组成的基本覆盖全省城乡的办学网络,截至2006年底,共有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11.8万人。建校28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大中专毕业生53.75万人,其中,全日制普专高职毕业生5万余人。由于我校地处西部,经济发展较东部、中部地区落后,许多学生来自老少边等贫困地区,学生民族成份多、贫困面大。为此,学校高度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了“奖、助、贷、勤、缓、减、补”资助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精心组织,多管齐下,积极做好全日制普专高职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我校从1985年开始举办全日制普专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办学优势与专业特色,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成为了四川省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普专高职学生1500余人,其中90%来自农村、基层和边远山区的贫困家庭。为了让这些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长期坚持开展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2002年以来的5年间,学校通过“奖、助、贷、勤、缓、减、补”等措施资助学生6305人次,资助经费447.02万元。 首先,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积极做好各类奖、助学金项目,强化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作。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校组建了专门的资助贫困大学生机构,建立全校贫困生信息库,并给予人员和经费保障,积极推动了我校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近6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项目,我校共有2048名贫困学生获得196.86万元的奖助学金资助和助学贷款。每年受助学生占当年普专高职在校生总数的25%以上。 其次,制定和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广辟岗位,大力推进勤工助学工作。学校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包括协助学生宿舍管理、图书馆资料整理、教室保洁,学校机关单位、校办产业、后勤服务及校园环境维护等。2004年以来,我校每学年有860余名贫困大学生参与了勤工助学活动,参与学生占我校当年普专高职在校生总数的23%以上。三年累计有2600余名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岗位解决了在校学习的生活费。 第三,实施“电大之光”助学工程,解决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我校实施这项助学工程,起因于教育部领导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与关怀。1998年夏天,我校财务会计专业的高职学生王莉因父母生病且面临下岗,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出现了无力支付学费的情况。1999年春节过后,为了解决家里三个大学生(王莉及其哥哥、弟弟)的学费及生活费用问题,王莉的父亲写信求救于教育部领导,得到了陈至立同志的亲切关怀。我校获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减免了王莉同学所欠的所有学杂费。此事引起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总结、反思学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上,我校提出实施“电大之光”助学工程。从2000年开始,学校每年对在校普专高职学生进行梳理,列出特困学生名单,由学校拨出专款,实施“电大之光”助学工程,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尤其是因突发事故或自然灾害造成交不起学费和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特困生,及时给予困难补助或减免学杂费。实施“电大之光”助学工程6年来,我校共有120余名贫困学生获得共计5.16万元的特殊困难补助;学校部分或全部减免贫困学生学杂费150人次,减免金额达15万元。 第四,坚持开设新生“绿色通道”,尽最大努力避免学生因贫困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多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新生入学工作。每年在招生时,学校都要在录取通知书内放置《国家助学贷款指南》等材料,让贫困生及时了解有关助困措施。新生开学报到注册时,学校坚持开设新生“绿色通道”,学校规定:在新生入学注册当天,只要出具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材料,递交申请缓交报告,即可办理缓交学杂费的手续并办理入学手续。据统计,2002年以来,我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普专高职学生人数超过1200余人,缓交金额达到210余万元。 第五,开展“一帮一”捐资助学活动。近年来,针对贫困大学生增多的情况,学校发动教职工捐资,并争取社会力量支持,采取“一帮一”方式,对口帮扶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及生活费困难。近三年来,我校教职工相继结成帮扶对子近200个,涉及贫困大学生200余名(其中包括就读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贫困大学生80余名),教职工累计捐助的助学经费超过5万元,争取社会捐资超过10万元。 二、搭建平民教育平台,努力为基层和农村的教育弱势群体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 自1979年建立以来,我校坚持面向基层、农村、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办学,积极为基层和农村的教育弱势群体提供接受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搭建平民教育的平台,促进教育公平。经过28年的艰苦创业,我校现已成为一所广泛运用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电信网络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综合性开放大学,目前有在校生11万余人,这些学员80%以上是来自基层、农村、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在职人员、下岗工人、进城务工农民,真正体现了电大教育大众化、平民化的特征。这些学员毕业后绝大部分留在了基层和农村,成为了我省经济建设中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为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四川作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四川经济发展水平较中东部地区低,我校的成人学员中不乏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员,这些学员主要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下岗工人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了不让这些贫困学员因经济困难而丧失接受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我校采取了以下两方面的措施,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一是降低学费收取标准。针对基层和农村学员(农民工)的经济状况,我校成人大专和开放教育学员的收费标准都是按省物价局核定标准的最低标准收费,多数专业的收费标准远低于东部地区电大。 二是缓、减、免贫困学员的学费。对于部分经济困难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员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学员,只要学员提交申请和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我校都会批准缓交学费,让其参加学习和考试。这种情况在基层电大普遍存在,每年缓交学费的学员超过10%,金额达数百万元。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学员和部分下岗工学员,我校常常采取减免学费的办法,帮助其完成学业或接受继续教育培训。2000年以来,我校已举办了多期下岗职工免费培训班,数百下岗工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减免了180余名特困学员的全部学费,减免金额38万余元。 三、开展对口支援,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为了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促进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我校积极采取措施,支援民族地区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援助,扶持当地大力发展电大教育,为教育弱势群体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向社会募集捐款、学校出资、动员教职工捐资等方式,重点援助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改善当地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医疗条件。截至2006年底,我校已实施各类援助项目60余个,累计 向甘孜、阿坝、凉山等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600余万元,免费培训教师和医务人员300余人。自2001年以来,学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扶贫援助活动: 一是发挥电大面向基层开展平民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充分运用电大办学网络,积极支持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远程开放教育,为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弱势群体搭建接受高等教育的平台。10多年来,校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电大远程办学网络建设,把“增进团结,共谋发展”作为宗旨,累计向甘孜、阿坝、凉山等地区的电大资助办学经费200余万元,支持他们改善办学条件,使位于川西地区的阿坝电大和甘孜电大成为了当地最具社会影响的地方成人高等学校,让当地更多的高考落榜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截至2006年底,川西民族地区的电大有在校生6000余人,已为当地培养了大专以上专业人才2万余人,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教育扶贫工作,致力于发展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让各民族的后代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001年以来的6年间,我校已实施了教育扶贫援助项目50余个,先后与阿坝州黑水县知木林小学、甘孜州道孚县二完小、甘孜州丹巴县牦牛小学(四川电大丹巴希望小学)等结成了对口支援学校,累计向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捐助现金和物资合计人民币300余万元,免费脱产培训英语、计算机专业教师200余人(不含目前在读的30名英语专业学员),改善了对口支援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推进了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是长期致力于改善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2002年开始,我校实施了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援助项目13个,援助的现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累计130余万元,出资培训各级医务人员100余人。 四是长期坚持开展扶危济贫、“送温暖”活动。6年来,学校教职工开展了10余次有组织的较大规模的“送温暖”、“一帮一”活动,重点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和孤儿,长期资助200余名失学、辍学贫困孤儿重返校园,资助大学生顺利入学,受助的贫困家庭数百个,捐助的物资和现金折合人民币约30余万元,部分受援学生已顺利完成了学业。 我校仅有300多名教职工,在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援助工作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但这很有限的援助,却产生了比预想更大的效果。我校长期坚持开展援助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教卫生工作,逐步建立了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既促进了受援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教育了学校的广大教职工。学校的援助行动,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关注。2005年9月以来,我校相继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01-2005年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综上,近年来,为了做好教育扶贫和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校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措施,积极开展各类资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由于贫困生逐年增多,我校的资助工作面临较大压力。虽然我们加大了资助贫困生工作力度,但仍有不少贫困生不但无法按时缴交学费,生活费用也基本要靠学校提供勤工助学或困难补助等方式解决。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关心的具体体现。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增强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责任感,增加经费和人员投入,继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每一位贫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