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开风貌 >>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 特别报道 >>正文
两代蒙古族电大人 四海大平台远教心
中国网 时间: 2009-07-14  作者: 倪仲勋 摄影:赵春燕  文章来源: 本网讯  责任编辑: 湘子  编辑信箱

  4月5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书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赵玉宝的蒙文书法作品《蒙古族远程教育在祖国各地世世代代繁荣昌盛》、宣传部敖特更吉雅的绘画作品《擀毯子》参展,展会上两位老师的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4月28日,《中国远程教育》杂志记者潘超与笔者来到内蒙古电大采访韩竞校长,借此机会,笔者采访了这两位分别是60后、80后的蒙古族电大人,和两位老师聊了聊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对电大文化的理解。

  两位老师都是在牧区长大的蒙古族人。80后的敖特更吉雅很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创作中投入了很多感情,作品《擀毯子》是蒙古族劳作的场面,以叙事的角度勾勒出擀毯子的过程。吉雅以前没想过自己的作品有机会在中国美术馆参展,这次《擀毯子》得以在这座艺术殿堂展出,使得更多人从中了解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侧影,她感到很高兴。作为电大的新人,电大系统很快便给予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遇,心生更多感谢和更多奋斗的动力。

 

敖特更吉雅

  赵玉宝老师的书法可谓自然天成,多半得益于小时候常为村子邻里写对联,没有刻意去练习,却有更多苦功,“写得多了,稍微有点积累,却没有刻意去学习书法,没有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赵老师谦虚地说。

赵玉宝

  赵老师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蒙古族语言文学专业科班出身,是电大蒙古语教学的三位筹办人之一,至今为止他已经在内蒙古电大渡过了24年职业生涯,算得上是一位“老电大”了。赵老师兴致勃勃地指出,蒙古语授课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化内涵之一,也是特色之一。从85年开始筹办,86年正式招生,内蒙古电视大学培养了4000多名蒙语授课应用型人才,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年5月,中央电大和内蒙古电大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这意味着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蒙古语授课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最值得庆贺的事。

  说到近期的蒙古语教学,赵老师自豪地提起内蒙古电大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在校领导和远程教育技术中心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今年3月份录制完成了《常用蒙古语300句》课件,这是内蒙古第一个远程学习蒙古语300句的课件,是一种探索,在内蒙古教育的历史上也算是首创性的。

  吉雅觉得《常用蒙古语300句》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很直接,也很便利,可以随时随地学。用远程教育推广蒙古语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一方面有助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推广,帮助更多的人们了解蒙古族、蒙古族语言,从而来学习来研究;另一方面对蒙古族孩子学习本民族的语言也有帮助。赵老师作为自己的长辈,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作为蒙古人,自己很感谢他,同时应该向他多多学习。

  有实践,有研究。赵老师多年潜心研究蒙古语教学,写过7篇蒙古语授课远程教育方面的论文,蒙古语授课方面参与了3个课题:主持了一个校级课题;一个中央电大课题的第二作者;他还是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的主持人,该课题是《蒙古语授课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研究》,赵老师特别提到在担任这个课题时下了很大功夫,研究结果发现,蒙古语教学不仅在内蒙古有较大发展空间,在八协(由八个省、自治区组成的)还有一定的市场,甚至在蒙古国都有比较大的市场。

  赵老师认为电大这所大学在继续教育领域承担很大社会责任,在成人学历教育领域,电大起了很大的作用,电大最主要特点是开放性。赵玉宝老师曾在电大30年主题征文活动中发表过一篇文章——《不僵化是电大本色》,文章中指出,电大因为不僵化,所以始终在发展。

  作为80后电大人,吉雅虽然来电大的时间不长,一样对这份事业充满憧憬。她告知笔者,电大是她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地方,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上大学不能说是很普及的,所以自己感到在电大工作是很有责任和意义的。吉雅非常热爱自己的美术专业,由于这次作品能在全国电大系统书画评选中获奖,使得自己下学期将可能有机会在学校理工学院广告学专业教授有关美术的课程。她感到自己在电大的舞台正在一步步地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编辑手记:在内蒙古电大党委宣传部副科长赵春燕老师的帮忙鼓动下,两位老师穿上了蒙古族人在节日里才穿的民族服装,蓝天之下,绿草之上,显得分外绚丽多彩。感谢赵春燕老师帮我们用镜头记录下这值得珍藏的美好纪念。

  相关链接:[视频体验]《常用蒙古语300句》(1)

????????????? [视频体验]《常用蒙古语300句》(4)

  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内蒙古电大四幅作品被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