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在开放教育前沿的深圳电大
|
中国网 时间: 2010-11-15 作者: 余玮 田秀莉 文章来源: 中华儿女 责任编辑: 陶子 编辑信箱
|
深圳电大,植根于这片热土上、与这座城市同龄的开放教育学府,历经20世纪80年代的艰苦创业、90年代的稳步推进,进入新世纪后的规模发展,走上了一条“优质发展”的路子,同样创造了中国开放教育的奇迹。 深圳的重要经验是创新。深圳电大的发展,得益于创新。深圳开放教育“探路”者邓孟忠对记者说:“唯有创新,才有出路,才能发展!” “优质发展”的足迹 广播电视大学是创新思维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针对我国“文革”后教育断层、人才奇缺的情况,亲自批示创办广播电视大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是与恢复高考、派遣出国留学生同时作出的高瞻远瞩的战略抉择。经济特区成立之前,深圳的教育基础薄弱。和经济特区同年创办的深圳电大,是深圳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从同年创办这个意义上说,是改革开放催生了经济特区,也是改革开放造就了深圳电大。从创办之日起,如何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的特点,为深圳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就成为深圳电大的不懈追求。在这种追求中,深圳电大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深圳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 30年来,深圳电大紧密结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后开设专业80多个,为地方、为企业、为社区累计培养11万余名高等专门人才。目前,深圳电大开放教育在校生42000多人,占全市高等教育学生规模的25%。和其他学校相比,深圳电大以最有限的资源办起了深圳市规模最大的成人高等学校。 作为招收社会在职人员为主的高校,电大的创办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成功实践。深圳市场经济发展较早也较快,广大市民较早接受和认同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圳特殊的人口结构,对终身教育的要求尤为迫切。深圳电大正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大平台。开放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支持服务,远程、灵活的学习方式,是成人业余学习的有效途径,因而成为广大市民进修学习的优先选择。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深圳电大在积极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非学历教育,为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和教育服务,30年来,共培训非学历教育学员100多万人次。同时,学校还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成立了深圳市第一家高校和社区主办的“社区教育中心”、第一家“社区人口文化学院”,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培训、文化服务,2009年10月,深圳电大成为全国电大系统首批“社区教育实验中心”。 促进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合、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圳电大根据深圳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在继续做大作强开放教育的同时,发挥开放教育的优势,启动了“中职—电大直通车”试点工作,在中职与电大相近或相似的专业中确定试点专业,对中职阶段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强调中职阶段和大专阶段课程的有效衔接,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化,实现了专业对接。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教育公平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教育公平,不仅要体现在努力实现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提供良好教育机会上,同时还应当关注特殊群体,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作为一所高校,在努力为教育对象提供优质教育的同时,应尽可能利用其教育资源,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应有的服务,这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深圳电大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2000年初,深圳电大与深圳市残联一起合办残疾人教育大专班,为深圳的残疾人创造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几年来,先后有380多名深圳残疾人参加学习,完成了高等教育学业。2004年,由深圳电大承办的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成立,通过网络技术为全国30多个残疾人学院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探索,为推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教育部和中国残联有关领导誉为“利国利民,功德无量”。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