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深层思考——远程教育专家任为民教授访谈录 |
中国网 | 时间: 2009-09-14 14:31:57 | 文章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
编者按 不论是远程教育试点的成就与不足,还是我国远程教育的定位问题、质量保证问题、资源与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等问题,学术领域近年来一直在持续探讨,也是本刊始终关注的焦点。教育行政部门做出政策调整之后,各个方面对远程教育的重新审视与政策解读相伴而来,并且经由社会舆论的张扬,引发了更为广泛的反响。这种重新审视与广泛反响呈现着多元化的特征,但均应视为对中国远程教育进程的关切。本刊认为,不妨以此为契机,从研究的视角,把相关主题作一番敏锐而平实的综合梳理,并由此开掘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本期刊发这篇专访就是希望体现这样一种思路。 引领与推动:试点院校为远程教育注入新活力 普通高校在远程教育实践中的突出成绩: ● 对远程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 引领了先进技术的应用普及 ● 促进了网络学习环境的逐步形成 ● 推动了媒体资源的建设发展和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的变革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年来,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说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也有人称之为“超常规发展”。不论在教育领域,还是在社会舆论方面,都对试点院校在远程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其中有肯定、也有批评。2002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人们普遍认为,这一文件的出台,是以远程教育实践过程中出了问题为背景的。您的看法如何? 任为民(以下简称“任”):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的确非常快,在发展当中也确实暴露出一些问题。不过,应当强调的是,现代远程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是“试点”课题中的应有之义。如果对试点院校的网络远程教育实践进行总结、评说,首先应该肯定试点所取得的成绩。我认为,试点院校的网络远程教育实践所取得的进展是显著的。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普通高校重视发展远程教育就是最大的进展。现在从上到下对远程教育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这种重视首先是思想上的重视,即认识到远程教育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且认为它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很大推动和促进作用。学校感受到了这种推动和冲击,大大提高了对远程教育的重视程度,许多院校是由一、二把手负责网络远程教育,采取了支持措施,做了很多工作。 第二,网络学习环境正在逐步形成。高等学校参与远程教育,对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普及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远程教育的设施条件建设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比较先进的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很多是从高校开始的,比如双向视频系统的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天网地网相结合的外交互式的教学系统的建设,都是高校先行推动的。国家进行了大规模投入,而高校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在先进技术应用上走在了前头,电大系统近年来就受到很大的促进。 第三,网络资源建设取得比较大的进展。在我国的远程教育领域,计算机多媒体资源的发展迈进了三步。80年代中期,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就是在高校发展基础上提出来的。90年代中期,出现计算机辅助学习CAL ,一个词汇的变化标志着一个理念的变化。辅助教学是作为一种手段辅助老师教,而辅助学习是作为一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也就是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变化。90年代末开始,课程整合和网络学习环境资源建设问题被提了出来,这就不仅是以谁为主的问题,而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大变革。媒体资源建设的发展与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媒体资源的发展推动了远程教育的新的发展,进而提出了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的改革发展问题。在这些方面,必须看到高校网络学院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此外,高校对远程教育发展的推动还表现在促进远程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产业运作上。虽然各个院校在产业运作的成效上有好有差,但都在进行校企合作、产业运作等方面的探索。这是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成立后才出现的新的变革。 总的看来,试点高校在网络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不容否定的。 迷茫与失范:远程教育试点凸现矛盾 目前高校远程教育试点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矛盾: ● 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不够正确 ● 定位有片面性,有偏差 ● 忽视教学过程的支持服务 ● 有效资源供给不足 ● 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不深入 记:对于远程教育试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少人阐述了各自的看法,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也有一些概括归纳。您能否结合试点院校的远程教育实践,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分析? 任:我的看法是,普通高校在进行远程教育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这些矛盾表现为: 第一,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或者不够正确。普通高校发展远程教育一般是依托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这些学院自身大多没有雄厚的教学力量,有些管理人员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不够端正,对远程教育规律不了解,也缺乏远程教育的经验。有的看到国家给了优惠政策,就一味想扩招,结果把网络教育学院变成了变相扩招的手段。也有的追逐功利,觉得多招生就可能多收入;公司、企业是要讲成本效益的,校企合作中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发生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不考虑生源情况乱招生的现象,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第二,定位方面有片面性,有偏差。关键问题是搞远程教育首先为谁服务、面向谁?有的专家已经指出过,目前多数高校的网络教育主要是在搞高起本、专升本和高起专。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自学能力又比较弱,与本校的在校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尖锐的矛盾:针对这些人如何进行教育? 高校的优势在于拥有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比较快。目前的网络教育在办学层次上却没有体现其本身的优势,反而运用了劣势。由于对未经择优选拔注册学习的学生情况不了解,费了很大力气,可学生并不满意。这就反映了定位不准的问题。我认为,高校应当发挥优势,首先进行较高层次的非学历教育,特别是针对在职人员,开展开放式的、能够自主学习的、能及时提供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教育。 第三,忽视了教学过程的支持服务。一些高校比较重视选择名师,名师的课也的确讲得不错。但是,这种讲课并不能解决各地学生的所有问题。这些教师以往面对的是在校的高水平学生,而对远程学习者的了解不够;他们熟悉过去的面授教学,却不习惯媒体教学;他们承担着学校非常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没有精力了解、研究远程学习者的需求。尽管这些教师根据经验做了一些教学设计,应用长年积累的教学策略做了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和学生的需求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结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许多不可预知的问题无人及时给予解决,即支持服务没跟上。学生反应不佳,反映听不懂、收获不大,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不能学到真正想学的东西。 第四,有效资源供给不足。教学资源现在并不是没有,已经搞了很多,网上的、各种媒体的都有。但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的资源却很少,缺乏经过整合的、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设计和各种媒体的一体化设计。学生面对的是高校的教材、光盘,此外就是网上课堂。这些资源缺乏针对性、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了解,不能提供很多动态的学习指导内容。这样,学生就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不多,很多内容又看不懂,资源也就显得比较匮乏。 第五,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深入。目前高校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学生个体化学习、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多数还是采用远程课堂的形式、自学的形式,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首先就没有达到自主选课,还不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的在校生可以自主选课 ,基本是学校播什么学生看什么,而且还规定时间。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手段的变化就能解决一切的,而是涉及对远程教育模式、管理模式的改革问题。在高校的网络远程教育中,这方面的改革还较少。 由于出现了这样一些矛盾,教育行政部门也就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措施。这些调整措施是必要的,否则对远程教育的发展不利。不论是严抓质量,还是强调远程教育的定位,强调公共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都是要网络远程教育逐渐走上规范化的轨道。我认为,调整措施是引导型的,并不是堵的政策。当然,对乱办学的应该堵。现在采取的“认证”也好、“评估”也好,都是应该做的,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收”,而是教育行政部门一种引导监控措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规范办学行为,使网络远程教育更好地发展。
从国情中寻找起点:定位当今中国的远程教育 ● 发展远程教育是我国国情的迫切需求 ● 远程教育首先为谁服务?办什么样的教育是最急需的﹖ ● 确定远程教育的发展重点,应当看到更广大的人才市场 记:我国远程教育的定位问题一直是研究、探讨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是宏观层面的问题,也直接涉及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对远程教育的引导和规范,首先也有明确定位的问题。教育部《意见》中提出了“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等要求,显然与远程教育的定位有关。您谈到试点高校的远程教育定位有片面性,出现了偏差,那么,您认为我国的远程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呢? 任:我想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从大的背景上来看。应该强调,发展远程教育,首先是我国国情的需求。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提高人的素质。从高等学校的发展趋势看包括民办高校的发展 ,尽管扩招之后遇到了质量问题,但到2005年实现平均毛入学率15%的指标并不会太困难。不过,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比如,各地区的发展有不平衡的现象,像云南省的平均毛入学率现在也只有8%左右。更重要的问题是:第一,经济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有大量的创新人才,企事业单位的人才素质必须要有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企改革面临持续发展的问题,民营企业的竞争也相当激烈,这都需要有大量的适用人才、创新人才;第三,扩大改革开放,进入WTO,许多方面要与国际接轨,也需要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人才。对比这三方面的人才需求,我国现在的人员素质状况显然是不理想的。2001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毕业生平均只占4%,高中毕业生占13.8%,初中毕业生占40%,小学毕业生的比例为30-40%,甚至企业中还有个别文盲。这些数字所反映的还不仅仅是学历和文凭问题,更重要的是全民素质的现实状况。这就决定了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怎样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使之成为国家的财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六大工程之一,就是要解决多快好省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问题。如果人口素质状况不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国家花大力气,要建设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真正形成一个学习化社会。实现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仅靠国家办教育是很困难的,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发展多种形式的办学。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当今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初步具备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条件。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为2056万,网络用户总数5435万,各类网站迅速发展。在教育战线上,信息化的发展除去硬件设施建设之外,还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迅速普及和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有了很大发展;以上述两个层面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学习环境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三个层面的发展为我们大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目前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迅速,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局面。 其次,从国情的角度做进一步的分析,还要正视和回答这样的问题:远程教育首先为谁服务?办什么样的教育是最急迫的? 远程教育的定位涉及“对象”问题。目前大学适龄人口18-24岁 约接近有1亿人,但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人。我国还有6-7亿从业人员,他们由于多种原因没能接受高等教育。由于工作和择业的需要,企业发展、人才市场竞争的需求,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希望接受不同程度的、相当于高等教育水平的教育,希望接受学历教育,希望接受继续教育,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在确定当前的发展重点时,应当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不要只局限在应届高中生中没能考上大学的那部分,而应首先看到和注重6-7亿这个更广大的人才市场。应该说,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显得更急迫一些。如果说高中毕业后上大学的途径已经逐渐多了起来,政府对解决大学适龄人口的受教育问题也采取了多种措施的话,在职的这些人不能脱产学习,接受高等教育的现有途径更少,怎样为他们服务,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目标。 远程教育的定位还涉及“面向”问题。我一贯主张要“四个面向”,即应当首先面向地方的需求,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面向广大农村亟须提高人口素质的需求,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需求。对于经济、教育都不发达的地方,远程教育更应该提供服务。这应当是比较明确的。如果把远程教育只办在中心城市,甚至把学生招进来,集中脱产学习,就等于是在变相扩招。把远程教育变成扩招的一种手段当然是不对的。 搞学历教育的确是一种需求,而且需求量相当大,在现有用人机制范围内、在文凭起相当大作用的情况下,远程教育搞学历教育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学历教育主要面向谁、培养谁?内容如何?远程教育的对象、范围不同,需求是不一样的。应该针对学习者的需求搞远程教育,不能把高等教育的课程照搬过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需要进行变革,适应基层的需求。这种需求不单指知识的需求,还有一个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上适应基层需求的问题。当然,还有非学历教育,即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这显然也是远程教育的重点所在。远程教育应该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 这里有一个分工问题。不同层次、基础不同的学校,发展远程教育的任务应该有适当的分工。比如,电大系统以往搞的是大众化教育,更多地面向基层,培养应用性人才,应该把为基层培养适用性的、实用性的人才作为重点;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同样是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就应该重点培养较高层次的人才,更多地开展本科后、大学后、研究生、培训班等的教育。 总之,远程教育的定位,应该是从国情出发,从国家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 为永恒主题演绎新理念:远程教育质量观须彰显自身特色 ● 远程教育应当对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 建立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要关心基本条件建设,注重教学组织与服务,强化全过程的管理监控 ● 与需求相适应的调整改革,媒体的设计与应用,学生主体与老师主导的结合,完善的支持服务,系统的优势发挥与可控管理,适度规模的把握,都是保证远程教育质量需要全面考虑的问题 记: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包括质量观、质量标准、质量监控体系等,是研究的热点;质量问题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社会影响比较大,值得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您能否结合远程教育的现状做一些分析? 任:质量保证是所有高校的共性问题,是永恒的主题。远程教育主要是以媒体教学为主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强调个体化学习,这就对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远程教育是系统办学,不是一个学校、一个办学单位就能完成的,需要庞大的系统、机构的支持,这些机构的运转能不能听指挥,能不能完成办学单位的要求,还涉及复杂、困难的多种因素影响。这样,质量问题成为焦点,社会上出现关于远程教育能否保证质量的争议也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来看质量观和质量标准问题。是只从知识、还是从综合素质上衡量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关键所在,这在远程教育上更为突出。我认为,应当提出远程教育的质量观,突出自己的特点。远程教育的质量标准要根据其对象和需求来确定,有自己的特色。 远程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要到达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这是不容忽视的。这个基本要求人们往往是指知识结构和水平方面。但是,在远程教育中,更重要的是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这恰恰是目前远程教育上亟须突出自身特色的部分:第一,学习能力。远程教育强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体化学习,这对人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更大的促进,在这一点上应该有更高的要求。第二,信息素养。远程教育基于网络环境,学习者往往自主获取资源,这就应当具备分析、评判和使用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资源,才能有新的认识和提高。在这方面应该比传统学校的在校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协作精神和社会交往、人际交往能力。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多数是在职者,应当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社会经验,结合学习环境,来创造一种团结协作、注重交往的环境氛围。在这方面应有更突出的要求。第四,运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远程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的人才,新技能、新知识的培训要更加重视应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动手能力方面也应该有新的要求。 其次来看建立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问题。我认为,有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条件。如果缺乏设施、师资、资源、服务等基本条件,质量保证就很难做到。二是教学组织与服务。教学组织与服务在远程教育当中尤其重要,以往对“宽进严出”有一种机械化的理解,似乎进来稍微宽一点,不需要什么门坎,而考试要严一些。这种机械化理解的结果,就是出现了前一阶段注意抓两头、不注意抓中间的状况,过去电大也曾出现过这种现象。实际上,宽进严出的大量工作是在学习过程中,是在教学的组织和服务上。三是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远程教育是一种比较适合搞开放教育的形式,但我一贯强调,开放教育要有一个闭环可控系统,每个环节的评估和督导制度都很重要。开放而撒手不管,没有一定的管理和有效的监控措施,很难保证质量。 按照上述要求,远程教育要考虑的质量问题会比传统学校考虑的更多一些,比如:第一,必须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的需求,随时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远程教育必须做到这一点。第二,必须要做媒体的设计,强调媒体的应用。远程教育高水平老师主要集中在办学单位,各地的学生主要依靠媒体进行学习。所以对媒体设计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我们强调课程整合和多媒体一体化设计。媒体设计制作之后必须投入应用,不能像过去电大一度出现过的“天上卫星转、地上无人看”,中央电大搞了很多资源下面不用,请了一些没搞过高等教育的老师来教课,这样的远程教育很难保证质量。第三,学生主体和老师主导,二者缺一不可。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为学生的服务,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都是正确的,但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远程教育服务对象的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需要培养,没有教师的主导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强调老师主导,也不是说教师决定一切,让学生一味跟着教师跑,而是真正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要强调比较完善的支持服务,以使学生达到较好的自主学习的效果。学习过程中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困难和问题,有些是属于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思路问题,也有些非智力因素,如动机问题、专业思想问题、学习目的问题,甚至学习过程中打退堂鼓等各种问题,在这里,都要求支持服务要跟得上。第五,要发挥系统的优势,管理要有可控性。远程教育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运转,不能上面制订足球规则,到下面就变成排球规则了。电大发展过程中是吃过这种亏的,现在有了很大改观。远程教育管理制度一定要落实到基层,系统上下形成一个可控的、有机的整体。第六,开放教育要讲求适度规模,不能无限制地扩张。无限制地扩大规模,必然造成质量的下降,有了规模,没有了社会效益。我们所说的规模效益,必须是在适度规模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网络所及之处都能开展远程教育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远程教育不能无限度地扩大生源,要在一定的管理范围、服务范围之内并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够开展。 淡化“精品”意识:资源建设应以实用需求为中心 ● 资源建设要实用,要有针对性 ● 在不了解需求、不了解远程教育的情况下,真正的资源“精品”很难形成 ● 要充分发挥网络能够提供动态资源、具有交互性和共享性等优势 记:资源建设和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发展远程教育中的重点工作,也有许多人进行了理论或实践层面的探讨。您可以谈些看法吗? 任:先谈资源建设。资源建设是当前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我这里所说的资源是那种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需要的资源。这种资源太少了。 资源建设要有一支队伍,这支队伍要了解远程教育,要有懂教学、懂媒体、懂技术的多方面人员相结合,才能够进行教学设计、多种媒体一体化设计和制作。搞资源建设的人不了解远程教育、不了解学生,是很难做出好资源的。照搬高校原有资源的做法,效果很差,因为对象、需求是不同的。我们强调的资源,一定要有针对性,教学内容和媒体手段选择上要合理、要适用、要有效。我不倾向于让所有教师都来搞“精品”。不是说搞精品不必要,而是因为目前一些人在不了解需求、不熟悉远程教育的情况下,既使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真正的精品也是很难形成的。 要切实研究网络的作用。既不要夸大网络的作用,好像网络是万能的,同时又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当前的远程学习中,网络最大的优势就是它能够用于提供针对学生需求的动态资源。简单地把文字教材变成电子文本、把录像教材变成IP课给学生,这并不能发挥网络的优势;除去系统讲授教学内容和教材之外,学生需要的恰恰是动态的、学习过程中急需的、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得到的帮助。网络的另一个优势是交互性,在网络上可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实时的或非实时的交流,这一点是其他任何媒体所缺乏的。一定要注意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这一突出优势。网络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资源的共享性,网上资源很丰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浏览,自主学习、个体化学习的需求才有保证。把网络的上述优势发挥出来,是当前资源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当前学生急需的是雪中送炭,还不是锦上添花。教师要注重需求、注重针对性,及时提供重点、难点辅导,有利于知识运用的例题、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自检、自测的练习、试题,扩展知识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法规等。据我调查,学生并不在意表现形式和页面是否漂亮,所以教师可不必花过多的力量在页面设计、手段运用上,哪怕是文本,只要有用也是受欢迎的。应提倡简单和各种表现方法的网上资源逐步积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完善,再精雕细刻,形成精品。精品是需要学生来做评价的,不能只让专家来定。当然,在资源建设上,搞一些“精品”做示范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花很长时间,精品做出来可能也过时了,需要修改、更新了。 强化可控系统:公共支持服务体系应切实延伸基层 ● 支持服务应及时提供资源与信息、提供教与学的条件、提供学习过程中的帮助、加强教学组织管理 ● 充分运用现有条件,建立全国的公共支持服务体系 ● 公共支持服务体系应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使远程教育真正延伸到基层 记:在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您认为最迫切的任务应当是什么? 任:在目前远程教育的支持服务方面,电大系统做得比较好,高校网络教育的支持服务相对要弱一些;总的来说还没有专门设置的、有经验的支持服务体系来为网络教育服务。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远程教育的支持服务应当做到的,一是资源、信息的及时供给。如果信息、资源不到位,教学秩序都保证不了。二是提供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条件,保证教学环节的进行。这里包括要创造网络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环境不仅仅是指硬件,还包括服务、资源等各个方面。三是要培养学生熟悉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地给予辅导、答疑、咨询,解决学生学习过程的各种问题,包括指导小组学习、作业评判、形成性考核等。四是在管理上要加强远程教育各个环节的教学组织与保证。比如考试、实验、实习等都要按时安排好、组织好,学生有了问题知道到什么地方咨询。这样的管理和组织要落实,要有保证。 支持服务达到以上的要求,必须有远程教育基本经验的积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一些高校目前在精力上还很难做到。所以,我倾向于在全国建立公共支持服务体系,为各种远程教育服务。当然,也要改变电大系统原有的体制,而应采用新的运作机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化运作。要做到上令下行,各有分工,根据绩效给予奖惩,形成有机的整体。支持服务系统不一定是办学单位,但又要与办学单位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为办学单位服务。办学单位授权支持服务系统做的事,从招生到考试组织,支持服务系统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可以考虑由中央电大建立一个中央支持服务系统,省级电大作为分指挥系统,各地市以下电大设为学习中心;同时整个系统又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这样一来,高校可以节省很多人力,集中搞好办学、教学,授权支持服务系统做相应的工作。同时,远程教育也可以很快延伸向基层,切实做到“四个面向”。我认为,现在高校开展网络教育还没有做到“四个面向”,当前教学点分布在西部的仅约15%,更多是设在华中、华南、华东等地。所以,我国迫切需要一个能延伸到基层特别是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基层的支持服务系统。
历久弥“新”:远程教育进程中积淀的深层次问题 ● 整体规划问题是当前远程教育中最大的深层次问题,定位和分工方面应进行统一考虑 ● 校园信息化建设和校内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向校外延伸、发展远程教育的两个基础 ● 走合作协作、学分互通和资源共享之路,才能使远程教育更有生命力 ● 远程教育亟须呼唤权威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建设 记:2000年,您和丁新教授曾在本刊6月号发表文章《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分析与思考》,其中探讨了普通高校远程教育试点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且着重分析了当时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两年多过去了,从目前的情况看,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是不是可以说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任: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的确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当然,诸多深层次问题也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结合现在的情况,我提出以下值得考虑的问题。 第一,统筹规划问题。远程教育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矛盾,所反映出的一个最大的深层次问题就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问题。缺少整体规划,就会出现各自为政、自建系统、重复建设和巨大的浪费的现象。比如,普通高校在各地所设的教学点在2001年一度达到966个,各校各自设置,又无统一规划。虽明确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做,但执行有难度,不可避免地导致办学比较混乱,资源无法充分利用,重复设置造成资源浪费。 需要强调的是,在定位和分工问题上,教育行政部门今后应当进行统一考虑,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作出一些规划,提出一些要求。当然,前一个时期,教育行政部门希望利用名牌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设施条件来推进远程教育的发展,使远程教育的起点能够比较高、发展可以比较快,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这一方针是对的。我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水平很高的高校去办专科就没有必要,这没有发挥其所长,不应当是它们的主要任务。 在我国开展远程教育需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设置的远程教育机构,一种是具备条件的、可以发挥师资与资源优势的普通高校。这两方面不可偏废,而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解决不了我国的人才层次的需求和分布问题。 第二,校园信息化、校内教学改革和网络远程教育的关系问题。我认为,高校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第一步的任务还不是向外延伸,首先应该解决校园内的信息化问题。有了这样的经验再向外扩展,可能会更稳妥、更扎实。校内的教学改革可以靠远程教育来推动,但校内还没进行改革就搞远程教育,把校内原来陈旧的、不适用的东西用在远程教育上,是行不通的。高等学校搞远程教育,应该有校内信息化建设和校内教学改革的这两个基础。有的学校,校园网还没有建好就向外发展,这是脱离实际的,也最容易出现问题。在网络教育方面还没有一些经验和体会的时候,就跨出一步去发展网络远程教育,这是出现矛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源。当然,也有的是急功近利,有的则没有实事求是分析学校的实力和状况,而是赶时髦,结果出了问题。 第三,合作协作、学分互通、资源共享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封闭性制约着远程教育的发展。高校之间老死不相往来,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弊病。走合作协作、资源共享、学分互通的路,才能使远程教育更有生命力。每个学校的办学只对本校负责,这仅仅是远程教育的初步进展,是在我国原有教育体制下形成的习惯,应当逐步地向合作发展。我比较欣赏美国多所大学合作办学等方式和英国产业大学的模式。 远程教育中资源共享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走这样的道路;而资源共享在学分互通、互相承认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英国,开放大学的学分,普通高校是承认的,所以有很多在校生学习开放大学的课程;同样,学习了开放大学的课程之后,到高校可以免修。这就把远程教育的作用提升了一大步。在我国发展远程教育一定要改变各自为政、互相脱离的局面。高校走上合作协作、学分互通、资源共享的路,这才是真正的发展。 第四,网络远程教育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建设问题。网络教育发展涉及到信息化技术标准问题。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各校制作的教学系统工具属性不规范、接口和通信机制不统一,很难兼容,系统之间不能互操作,教学资源也无法共享,更不好进行国际交流。当前,急需国家制定并出台有关的技术标准。 另外,网络远程教育现在可以说是“无法可依”,只有一些规定和文件。高等教育有一系列法规,但远程教育方面没有很明确的法规。比如,师生比、投入产出比,怎样是合理的?再如,远程教育的质量认证,办远程教育的资格标准,师资的规定,设施条件的要求,学分的关系,学位、文凭的颁发要求等等,也都没有统一的规定。电大搞了这么多年,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很难发展。远程教育亟须呼唤法规的建设。 记:您以上所论述的都是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信您提出的观点、意见会对远程教育的实践者、研究者有所启迪。我们希望这些关键问题在远程教育研究领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更希望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剖析能够对远程教育的实践具有参考价值、甚至指导意义。本刊将继续对相关论题保持关注。谢谢任教授。(《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第1期) |
作者: 张爱文 冯 琳 责任编辑: 文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