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老生常谈与求新图变
——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在第三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的小节 |
中国网 时间: 2012-05-14 作者: 严冰 文章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责任编辑: 戴维 编辑信箱
|
对于广播电视大学来说,甚或对于我国整个教育,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实践教学都是一个老课题、老难题。这些年来,从政府到学校到教师,都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总体看,实践教学问题显然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结束已经四年多,电大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有没有新的提升?坦率地讲,总体上恐怕未有新的突破,进步有限,有些方面、有些专业、有些地区可能反而有所退步。现在,电大正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向真正的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开放大学的定位及其对于质量和特色的追求,包括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机制、新的技术,都会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的注意力似乎很难集中到教学工作上,再次聚焦实践教学可能有些不合时宜,但绝对不是多此一举,尤其是一线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持续关注和探索,可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实践教学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其实是“老生常谈”。2006年11月,我在广州召开的广播电视大学实践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上,曾谈到电大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至少有五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第一,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电大人才培养模式中特殊重要的地位。终身学习正由教育理念变为教育实践,教育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也在变化,必须根据电大办学功能定位和特色定位,以及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研究和落实实践教学工作。第二,教学对象的特点决定了电大的实践教学必须形成不同于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的特点。电大实践教学面对的主要是已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在职成人学生,学生的工作实践不能取代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践经验,并将工作实践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研究学生构成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增强实践教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还有如何发挥在职成人学生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可能起到的独特作用,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三,电大的实践教学应该体现出多种媒体、多种手段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的特点。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使许多事由“不可能”成为“可能”,应用信息技术也有可能解决实践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比如有些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的模拟实验,恐怕不能替代实验实训,但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可能显著提升实验实训效果。教育部提出要“研究开发学校数字化与虚拟实验系统,创建网上共享实验环境”,电大更有必要加快这个进程。第四,电大的实践教学过程是通过系统运作,由各级电大按照既定职责分工,配合协调,共同完成的。从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到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都有系统运作的问题,教学点的作用尤其关键。突出问题是如何将实践教学工作真正落在实处,提升实践教学实际效果,并切实解决系统运作相关教学管理的有效性等问题。第五,电大的重要办学特色是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社会教育资源,近几年更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建设学习型组织(行业、企业)和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终身学习提供教育服务,这个特色在实践教学中应该有比较集中的体现。 重提这些看法,不是说当时的认识已经“到位”了,也不是说这些特点没有新的变化,只是因为其中涉及的很多问题直到现在还是问题,而且是相当突出的问题。事实上,在2005年至2006年进行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中,实践教学在全部评估指标中是众所周知的最为薄弱的环节。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要求,当时也提出了整改思路,并采取了不少具体措施。比如2006年10月印发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管理规定》,对开放教育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包括不同科类的课程实践、综合实践,以及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实践环节教学条件、毕业论文(设计)、检查与评估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提出,各级电大要通过自建、借用和共建等多种方式,以及与其他高校及社会组织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共享协议等方式,落实实践教学基地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与当地高校、行业、企业及相关教育机构与组织的合作,共建共享多种类型和多种用途的实践教学基地,从实践内容、数量和质量等多方面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要狠抓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使用管理,省级电大及其试点分校要统筹本地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保证各试点分校每个试点专业(相同专业可不分层次)至少建设一个实践教学基地,各分校所属试点教学点可在保证实践教学需要的前提下,通过共建共用方式保证每个专业至少有一个实践教学基地。差不多同时印发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也专门列有“课程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章节。中央电大2006年10月印发的《2006-2010年教学改革要点》,明确提出要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起点,以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为核心,以获得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素养为目标,调整知识类课程与技能类课程的比例关系,压缩基础课程比例,加大技能类课程、与职业相关课程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增设一批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岗位竞争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管理能力方面的课程,尤其是与岗位证书密切相关的课程。还提出,要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证书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信息教育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课程的模块化、系列化设计与改造,将本学科的最新知识与学生的在岗实践密切结合,加强对学生从业经验与在岗成果的合理吸纳与有效利用,开发、完善与各专业配套的实践教学软件及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中央电大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成人远程在职学习特点及专业和课程的特点,优化实践教学设计,探索并逐步形成适应成人远程在职学习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要从教学规范、教学设计、基地建设、师资配备、资源建设、技术支撑、过程监控、效果评价、课题研究、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探索实践教学模式。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许多措施未能落实。当然,还是有很多人作出了很大努力,比如在这次论坛上发表演讲的教师,他们的探索成果和经验值得总结和研究,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也有在学术层面进行深入探讨的价值。 《教育规划纲要》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要求各级各类教育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实效。今年1月,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以及共青团中央共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其中强调,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教育部最近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特别强调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有些项目此前已经陆续启动,比如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确定的五项建设内容之一便是“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出要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遴选建设一批成效显著、受益面大、影响面宽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在加强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支持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形成一批高等学校共享共用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不久前,教育部批准实施该工程2012年的6个建设项目,其中批准51所高校实施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建设90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每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支持建设经费200万元,支持力度可谓前所未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实践教学同样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远程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实践教学。为了深入探讨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中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经验,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定于今年五月举办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教学高端学术论坛,内容包括远程实验课程建设、实施与考核;新技术在远程实验系统中的应用;毕业实践与实训环节的实施、考核与创新;基于远程教育的工程性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创新等。 如前所说,广播电视大学实践教学涉及的许多问题是“老生常谈”,同时必须“求新图变”,进行新的探索,才能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要求,适应社会教育需求变化和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要。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和中央电大经济管理学院共同策划了这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的主旨,就是努力在学术讨论层面更多地呈现一线教师的声音。当然,作为学术论坛,教师论坛应该区别于一般的经验交流或者工作研究。同时,教师的远程教育学术研究要有自身的特点,包括内容维度和方法维度,可能应该较多体现“教学学术”作为新的专门研究领域的特征。任为民教授和郭文革教授已作了点评,这里结合这次论坛,就实践教学的“求新图变”谈几点感想。 第一,聚焦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所谓人才,应该既指“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包括“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人才成长的环境和路径涉及各级各类教育,将学生送出校门并不意味着人才培养过程的终结。主要面向成人开展继续教育,服务于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远程教育,同样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是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课题。如果说在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学历补偿教育的阶段,实践教学的参照系往往还是普通高校的做法,那么在终身学习理念主导下,继续教育的实践教学应该越来越体现出自身特点。联合国教科文和经济合作组织的调查表明,公民参与终身学习最主要的动力,还是为了就业和谋生,又说成人学习是基于需求、基于经验、基于理解、基于生活的学习。我手头有份英国政府2006年公布的《继续教育——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机会》白皮书,特别强调的也是继续教育要改变年轻人的生活,使之面向未来且提升技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与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回答五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谁来培养人,三是拿什么来培养人,四是怎么培养人,五是培养出来的人怎么样。这也正是实践教学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五个问题。实践教学很可能成为推进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当然也很可能成为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瓶颈”。电大的培养对象现在笼统地说是在职从业人员,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不像普通高校甚至也不像高职院校那么整齐,学生的年龄、经历、学习基础、学习动机、生活环境、职业背景等等差异很大,还有在职不在岗、在职又在岗、既不在职又不在岗、入学时不在岗学习一段时间又在岗了,情况千差万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看来相当长时间会是开放大学的“主战场”,实践教学怎么才能适应这样的学习者越来越多样化和个别化的终身学习需求?这还没有说到不同特定群体,比如农民工——现在称为新一代产业工人,普遍认为是远程教育应该予以特别关注的群体,但仅仅通过某些计划或者项目为他们提供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的机会恐怕不是初衷。电大在这方面早就进行了探索,但培养模式如何适应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学习需求,真正提升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素质和技能,现在还面临多方面挑战。还有“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启动时就说是面向成人的农村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如何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实践教学模式,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探索解决。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实践教学同样不能忽视,有的方面甚至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二,聚焦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新型大学实体的教学基本建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电大作为新型大学实体的基本建设,尤其是教学基本建设,欠账是非常多的。为什么实践教学始终很难真正落在实处?与教学基本建设明显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有直接关系。如果说以前矛盾已经很突出的话,随着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这方面的矛盾将会越来越尖锐。开放大学的教学基本建设自然有其“特性”,但也有其作为学校而不可回避的“共性”。诸如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是开放大学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部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无疑是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实体非常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实践教学制度、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又包括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的建设。在所有这些方面,都有很多课题亟待研究解决。比如,我们的教师队伍能否以及如何满足未来开放大学应用性人才培养对于教师在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按照开放大学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这些要求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开放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或者说,怎样才能建成一支能够适应开放大学人才培养需求,具备相应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 第三,聚焦现代信息技术与远程开放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远程教育的实践教学,为开放大学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性。我们要结合专业教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在实践中努力探索这些新的可能性的实现路径。新近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在谈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包括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创新教育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仿真实训资源应用模式,提高使用效益等。开放大学要想得到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努力成为教育信息化或者说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先行者和引领者,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恐怕是个试金石。电大已经立项开展了不少项目及课题研究,许多教师也进行了相关实验。比如2006年启动的中央电大网上实验中心建设项目,目的是利用计算机多种媒体及相关技术与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实践教学提供支持服务,逐步形成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环境。还有由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的“虚拟实验应用示范工程”等项目,都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总体而言,这方面的探索还远远未能达到预期成效。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开放大学的实践教学要主动适应并且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推进这种深度融合,使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成为体验信息技术的过程,成为形成和提升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过程。在这方面,开放大学应该有很大想象空间和探索空间。今年晚些时候,《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将与浙江电大合作举办以“远程实验室:支撑环境与创新动力”为主题的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探讨根据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要求,推进开放大学实践教学系统研发,为教学改革提供支撑环境和创新动力的相关问题。 第四,聚焦开放大学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创新探索。前面说到,电大的教学过程包括实践教学在内,是通过整个系统按照一定的职责分工,协调运作,共同完成的。电大要实现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非常关键的是体制机制创新,自然会具体体现在教学运行机制包括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就实践教学而言,涉及实践教学团队的构成与运作、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和管理,甚至包括实践教学成本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有必要强调两点,一是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二是依托公共服务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思路实际上很早就提出来了,而且强调与行业企业合作,不能理解成只是在行业企业建几个实习基地,或者从行业企业聘几位实践教学兼职指导教师,而是作为电大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到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从实践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到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都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新的探索。比如中央电大和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2004年共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大学与统计系统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要根据行业特点落实实践环节教学,共同加强实践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等。关于依托公共服务体系,《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开放大学作为国家教育资源和公共教育资源,必须开展社会化服务,同时也会越来越有必要依托社会化服务。《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包括建设实验系统、虚拟实验室等,就是要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形成共建共享的机制,而不是大家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小而全”。 第五,聚焦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能动作用。教育部等部委共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有两条分别谈到“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和“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提出所有高校教师都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开展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中央电大2007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有两条分别提出要“更加充分和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与分析,将构建新的学习模式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以激发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动力、提升学习能力为重要目标,探索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成人在职学习模式”,还提出“在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中,吸纳在职成人学生通过工作实践积累的经验、案例、成果,促进教学资源优化,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有别于全日制高校,在开放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中怎么才能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可能是个很有意思的课题。我曾谈到,“教学学术”在开放大学应该比在普通高校受到更多的重视。对于作为“教学学术”主体的教师来说,实践教学是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离开专业教学,离开课程教学,也就是说离开了教师的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其实是不存在的。包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像我们曾经多次引述的那句名言: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希望这次论坛对相关探索能够有所推动,尤其希望有更多一线教师关注实践教学问题,参与相关研究和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