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办好开放大学须要有全面开放的心态 |
中国网 时间: 2012-09-07 作者: 俞菀 文章来源: 《半月谈》 责任编辑: 文远 编辑信箱 |
近日,教育部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国家开放大学作为高等学校的补充,被称为是“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迈出的关键一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新起点。半月谈记者就此专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记者:您怎么看成立开放大学?办好开放大学的关键在哪里? 熊丙奇: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强调思想、模式、方法、对象的开放,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向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服务。 相对于过去的电视大学,开放大学体现了开放教育,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惯例和社会共识。经过30多年的建设积累,我国已经拥有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的庞大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 但国家开放大学绝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更名或翻牌。在本质上,国家开放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所不同,它强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没有围墙、超越时空限制、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不过,这能否成为“终身教育发展的新载体”,能否有效缓解上大学的焦虑,还很难说。如果仅改校名,而不改革教育管理制度、调整人才评价体系,开放大学是难以有效缓解上大学的焦虑的。我认为,办好开放大学,必须要有全面开放的心态。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中,在学生和社会舆论看来,继续教育的文凭含金量,还是无法与全日制高校相比。 比如有一些研究生招生机构或就业单位,就明确说不招收持自考、继续教育文凭的学生,或者虽不明说,但在具体招生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进行歧视。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接受继续教育,是很多人无法进入全日制大学之后的无奈选择。 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实质是要求给予继续教育平等的办学地位。 记者:给予开放大学与全日制大学同等的办学地位,之前也有相应的努力,但为什么效果一般?从制度的顶层设计来看,应该怎么做? 熊丙奇:开放大学正是根据国家教改精神成立的。此前,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国家教改时,也制订了发展终身教育的相关条例,提出继续教育可承认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学分。这貌似在搭建“立交桥”,其实仍旧把继续教育设置为低于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教育。如果继续教育和全日制教育平等,那么,全日制高等教育也应该承认继续教育的学分。 构建继续教育和全日制教育的“立交桥”,就是要让学生可互相选择,即全日制教育的学生可选择接受继续教育,而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也可申请进入全日制学校。这样就可以打破高等教育的围墙,破解“学历身份”问题,“一考定终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育管理部门应以全面开放的态度,率先清理存在于教育系统的“歧视”。只有清理了职业教育歧视、民办教育歧视和继续(成人)教育歧视,才能给各类高等教育以平等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带动社会用人单位调整人才评价体系,以是否拥有真才实学为评价标准。 记者:现在有人认为开放大学并不是真正的大学。提升办学质量,满足不同人群对于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需求,是不是开放大学当前最重要的使命?同时,您觉得大学如何才能避免学历造假、造次的问题? 熊丙奇:办好开放大学,必须提高办学质量,严格实行“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上全日制大学的考试分数将越来越低,进入开放大学的学生,有可能分数就更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开放大学不坚持培养标准,就会成为“走私文凭”的通道,也会降低办学的声誉,难以吸引优秀的学生。 如果有一天,我国学生不再把进全日制高校作为首选、甚至惟一的选择,高考高分的学生,可以放弃名校而选择开放大学或职业学院,或者高中毕业之后先参加工作,在工作中接受继续教育,“存够”学分后获得相应学位,那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才算真正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