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国开校领导新闻报道集 >> 张少刚 >>正文
张少刚:i-实验——社区教育模式创新
中国网 时间: 2012-10-23  作者: 张少刚  文章来源: 本网讯  责任编辑: 文远  编辑信箱

  一、引言

  人们使用iPod、iPhone、iPad等产品,意味着“将一千首歌装进口袋(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将电话、触屏与电子邮件、网页浏览、搜索和地图等网络通信设备融为一体”,“将便条本子一张一张扯用”。如何理解其中共有的前缀“i”呢?除了巧用中文译音“爱”之外,从以“i”开头的英文词来感悟 ,对应的中文含意有很多,如互联网(Internet)、个性的(Individual)、互动(Interactive)、提供信息(Inform)、 传授(Instruct)、集成的(Integrated)、有趣的(Interesting)、我(I)、时尚的(In)、 创意(Idea)、 完美的(Ideal)、智能(Intelligent),创新(Innovation)、激发(Inspire)等。诸如iPad的很多种解读:我的Pad、上网Pad、完美的Pad、时尚的Pad、有创意的Pad等。

  用“i”建构社区教育模式,旨在探求一种具有“动脑动手装点家庭生活,网络互动分享民众智慧”等内涵的社区教育范式。“动脑动手”呈现的是做中学,而且是面向家庭、植根家庭,有创意的做中学。“网络互动”表达的是产生于家庭的创新性成果能在互联网上与他人分享,也能在线获得他人的指导。统整起来,用“i-实验”建构起来的社区教育模式可解读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家庭都可以迸发出智慧,创作出个性化、生活化的成果,在网络实验室中与更多志同道合、有情趣的人互学互助,可谓“寓学于做于网络,寓做于乐于合作,寓乐于情于生活”,简称“社区教育i-实验”。

  二、研究背景

  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我国社会发展与建设处于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及城市化、国际化、智能化,化化融合的非均衡发展时期。在社会变化的大环境中,走得较快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从信息化升级的层面,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构想。在信息化时代,智慧城市的建构是与新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物联网,网网相通的技术革命,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2009年9月,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按照IBM首席执行总裁彭明盛(2010)给出的描述,“智慧的地球是指我们能把智慧嵌入系统和流程之中,使服务的交付、产品开发、制造、采购和销售得以实现,使从人、资金到石油、水资源乃至电子的运动方式都更加智慧,使亿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方式都变得更加智慧”。具体到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的公共服务管理、市民的健康与教育、商业环境、公共交通、通信、饮用水、能源等方方面面基础设施的物联、互联和智能化。

  欧盟从“eEurope”(2000-2005)延伸为《“i2010”战略》和《欧洲2020战略》。2007年欧盟付诸实施了智慧城市建设构想,其评价标准包括智慧经济、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治理等方面。韩国构建了“U-Korea”;日本从“e-Japan”到“U-Japan”又到“i-Japan”;新加坡打造“智慧国2015计划”等,都旨在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期望使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互联互通和易捷应用。中国在2009年提出了感知概念。温家宝总理2009年8月先后到无锡、南通就太湖治理、苏南经济转型、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进行调研,其中在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提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叫“感知中国”中心。2009年12月,温总理接受记者专访时又一次提及,在无锡参观遇到一批有为青年,介绍什么是物联网,通过传感器可以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设施和服务产业,为此他们起了一个很生动的名字,叫做“感知中国”。(李玲等,2010)

  近几年,智慧城市理念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建设的新目标。首都北京瞄向人人享有“智慧”生活。智慧上海确立了2013年底的建设目标,即基本建成宽带与无线城市,显现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能。智慧宁波2020战略,拟定建设10大智慧应用体系和6大智慧产业基地。山东青岛要建世界一流智慧岛。智慧广州以“五个一”建设为重点,广东顺德要从“制造”到“智造”,通过城市升级,使智慧产业和智慧城市相辅相成,打造智慧顺德;佛山将“四化”(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融合列入地方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致力打造智慧佛山。(杞人,2012)感知服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逐渐兴起,如一些大学,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查看教室的使用情况、在线评教、远程教学互动;利用基于GPRS网络、互联网、GPS技术的感知校车服务,有些中小学借助物联网创新教学实验室,让物联网传感技术走进课堂。技术创新下的“E”、“i”、“U”、“智能”、“智慧”、“感知”等基于信息时代互联、传感、物联、云计算等技术发展与融通的理念,正在各领域得到大力推广与应用。

  三、社区教育发展之动力

  现代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尚属新领域。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类型所呈现的“全日制学校教育”、“班级教学”、“阶段性教育”的基本特点相比,社区教育表现出如下基本特点:一是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涵盖学前教育、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学校后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老年教育,在横截面上体现出终身教育的特征;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化,大千世界、生活种种,人的千姿百态决定了学习需求是多样化、个性化、感情化和生活化的,不是任何学习内容都能事先设定;三是教学方式的灵活性,走出固定的教学场所、课堂讲授的狭隘模式,不惟形式和条件,家庭内外均可,身份及学习背景不限,线上线下及距离远近不限;四是教师的广泛性,不像学校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有身份和资质的限定,社区教育“三人行必有我师”,既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也有非专业同伴的互助;五是教学成果测量的多样性,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情景、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等产出的学习成果各式各样,给定的测量标准不尽相同。社区教育诸多特点所呈现的多样性说明“社区教育又是一种最缺乏行政制约力的教育”,(刘伯奎,2007)不像义务教育对拒绝接受者有法律约束,社区教育对社区成员没有强制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构件,从大教育范畴,民政、文明、计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部门有责任齐抓共管,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可持续的动力源泉。第一,建立学习的共同价值观。树立全民学习理念,形成人人都是学习者的观念;树立学习自主化理念,激发学习是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内在需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感知学习是社会生存与发展重要的生活内容和重要形式;树立学习使人愉悦、和谐、幸福的理念,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价值追求。第二,建立社会性互动的学习机制。建立使学习能够经常化、制度化、普遍化、网络化以及管理自动化等系统性配套制度;开发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探索教学的个性化方式方法,吸引人们主动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倡导学习活动的互助与合作,推进信息、知识、情感等各种资源的互动共享,实现良性的社会性互动,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自我认知与能力的更新。第三,建立学习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如评比、教育券、e元、积分兑换、购买服务等,激发学习愿望,产生学习需求,使“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创建生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无论大家集中共同学习,还是个人在家自主学习,都能感受到人人易于参与,灵活、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学习习惯养成、培养学习能力,让学习成果得到社会认同,增强学习成就感。第四,新技术应用的驱动。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系统的设备操作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便于共享、活动时空无边界、人际合作更容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与技术平台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多种媒体集成组合使得信息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等。各种驱动如果形成一个方向的合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就能得以整体快速推进,并持续、健康与科学发展。

  四、“i-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信息时代,教育层面最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新技术的广泛与深入应用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改变了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以阅读和理解教材、巩固和运用知识等顺序相对连贯地构成,其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基于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则革新了教学内容呈现和教学表达形式,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知识融为一体,将远方的事物放置眼前,将复杂的事物构成以可视化的方式简单表达,将抽象的机理呈现得具体形象,将时空放大或缩小,感染力大大增强。网上的个别化教学,知识内容及时更新、在线交流互动等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作用更多为设计教学、引导学习路径和提供学习策略与支持服务。

  构建社区教育教学模式,核心在于如何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供与需求想适应的学习支持服务。从设计与组织教学的角度,可理解为“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吴立岗,1998)具体到社区教育i-实验教学模式的建构,其教学思想在于“以学为本”和“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原则遵循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做中学,将“传道”、“解惑”融入其中;教学组织方式强调自主学习、专家指导、家人同事朋友协同及助学,网络分享个性化的作品及学习成果。概括起来,称之为“社区教育i-实验教学模式”,简称“i-实验”,其内涵通俗地解读为“动脑动手装点家庭生活,网络互动分享民众智慧”。

  “i-实验”模式中“i”的基本内容体现为五爱(i):一是创新(Innovation),意在突破现阶段社区教育多以面授、大讲堂、空中课堂等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形成知与行的互补;二是个性(Individual),意在面向每个家庭,植根于家庭,突显家庭特色;三是互动(Interactive),意在注重教学过程,营造四个结合,即网络分享与实际操作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自助与协作结合;四是有趣(Interesting)有乐,意在强调“寓学于做于网络,寓做于乐于合作,寓乐于情于生活”;五是激发(Inspire),意在激发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创作意识,挖掘“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和潜力,展现独有的智慧和成就感,追求博爱、快乐、健康、低碳、环保、和谐的幸福生活。

  “i-实验”模式中“实验”强调有四:一是“动脑”。通过思考、创意、设计、式样、风格等构思出问题解决方案,如家庭厨房中在水槽上方安装一个多功能播放器,做饭期间能随时听听音乐、欣赏照片等,但播放器的电源线很长,还要方便插拔U盘,为此要构思一个储线盒,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材料的选择等,这就是问题导向的工作目标。二是“动手”。仍以储线盒为例,按照旧物改造的思路,选择一个使用过、但弃之可惜的茶叶盒等,自己动手进行打眼改装,在铁盒盖上用有吸铁石的佩花和冰箱贴进行装饰,这样一个方便、美观、节约、环保的储线盒便做成了。三是倡导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做事情的执著上。四是展现出智慧,有创意、求实现、出成果。他人没想到,我(i)想到了;他人想到但没实现,我(i)给实现了;既想到又做到,就叫大智慧。

  在“智慧、智能、感知”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创意出独特的产品与人性化的服务。2012年4月8日,中国首届制汇节(Maker Faire)在深圳F518时尚创意园举行,参展的108名中外“创客”展示了包括技术、服务及产品等领域的小创意。智能机器人、激光投影键盘、3D扫描仪,各种新奇古怪的玩意琳琅满目,参观者可以和家人一起参与,分享艺术、手工、科学、工程、音乐等领域各种精彩的DIY作品,亲身体验手工坊。这种打造“创意集市”的活动形式源自于美国,“制”表示动手制造创意作品,“汇”是汇聚之意。首届“制汇节”于2006年在美国加州举办。到2011年,“制汇节”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埃及等国家举行,参观人次超过16万,形成了从创意种子到创意产品与跨界交流的“创客文化”,创客们彼此分享智慧,让灵感不断延伸。我国的许多地方利用旧厂房等设施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利用废材料创作有个性的作品,如浙江嘉兴利用旧厂房和废材料,开辟了钢雕机器人展区。云南曲靖职业中专的学生利用装修材料的边角料、钢筋、用过的瓶子等废弃物搭建世界著名的建筑模型、大象等动物雕塑和多功能台灯等工艺品。

  五、“i-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社区教育“i-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上,注重动脑动手,团结协作,体现为家庭成员集体的智慧学习行动;在教学组织上,将活动建构在多种网络互通为基础的教学环境中,强调最大可能地利用已有的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因此,该模式也称之为“建构智慧行动教学模式”,是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感知教育行动”。模式的实施路径可归纳为12345。即一个目标:和谐如意,幸福人生;两个维度:动脑、动手,知行互动;三环相扣:家庭作品/成果分享、网上教学、基地体验;四大功能:成果/作品展示、专家指引(含生活提示)、课程点播、积分测评(含成果转换、积分兑换);五方支持:网络平台、政府社区、引导专家、赞助企业、体验基地。

  目标的实现,从办学主体的角度,一是以学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二是创设生态与智慧的学习环境,作好学习支持服务,让学习者方便、灵活和愉悦地学习。

  知行互动,从学习者角度,突出做中学和体验式学习,同时对问题的背景,有关的原理,涉及的技巧等有一定的认知,能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在学习中促进实践提高。

  三环相扣,一是将自己的作品或收藏,通过文字、照片或视频上传到网上的“i-实验室”中与他人分享;二是可以在网上查看相关内容的课程资源;三是对有兴趣和时间的个人和家庭,还可以到相关实体的基地去体验,如去厨艺、茶艺、红酒、绘画、书法等体验基地,与参与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换、品尝、笔会等。

  四大功能,一是展示功能,互联网上开设了许多“i-实验”项目实验室(见下表),个人和家庭的作品可以在相应的实验室中展示;二是评价功能,对展示的作品,各实验室聘请了专家团队进行点评和知识延伸,对有想法的同路人,也能够加入其中赞赏作品或提出建议;三是课程超市功能,项目实验室中放置了许多相关的多媒体课程,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点播学习;四是评测与兑换功能,各项目实验室中有学习成果自动测评系统,能对个人和家庭提交的作品进行专家评测与网民赞美积分,同时对课程学习者有学习行为的评测积分和学习效果的评测积分等,个人和家庭积分的多少可以兑换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

  五方支持,一是多功能的网络平台支持,满足上传、下载、存储、播放、搜索、推送、多终端呈现、一站式服务等;二是政府社区组织的支持,作为公益性的教学活动,要在政府和社区组织的领导下,办学单位和相关机构通力协作,保证各项活动健康、持续地发展;三是行业专家的支持,在专家的指导下,保证各项工作的科学性和学习的高质量;四是相关企业的支持,对于有影响有品质的大型公益性活动,许多企业是愿意参与的,要形成企业与社区多方共赢的格局,各方在分享智慧的同时也要分担责任,共享效益;五是学习体验基地的支持,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除了家庭内、邻里间、网络上相互交流、沟通、分享外,还包括志同道合的人在现实社会中聚集在一起拓展。

  六、结语

  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中,优化教育结构布局,促使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大力发展城乡社区教育,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不断总结经验,突破教育就是课堂讲授的狭隘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应用进入家庭,社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空间被打开。构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相结合的社区教育教学体系和学习模式,将非正规教育正规地办,将“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自由活动”上升到有质量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教育中,深入到有内涵的道德礼仪熏陶中,延伸到持续发展的学习进步中。通过初、中、高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让有组织、有服务、有测评的学习落实在不同层次社区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让社区教育成为部门间的二人转、各部门的大合唱,而不是教育部门的独角戏。且在横向上与其他教育类型沟通,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完善,以适应全体社会成员越来越旺盛的多样化、个性化、感情化、生活化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