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正文
乡村“大道”正沧桑
中国网 时间: 2012-11-13  作者: 李志林 奉永成 陈善兵  文章来源: 湖南日报  责任编辑: 文远  编辑信箱

袁隆平院士参观指导“一村一大”学员创业成果展。通讯员 摄



田间地头的实践教学。 通讯员 摄



活跃的面授课堂。 通讯员 摄


  33年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创立之时,学校处于郊野,面对青山,“斯是陋室”,“吾校芬芳”。

  11月10日,当记者站在处于芙蓉大道边的湖南电大门前,这里早已远去了清静,繁华熙攘之下,“广播电视大学”几个大字,仿佛瞪大着眼睛,注视着滚滚车流,翻阅着历史。

  目前,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各类在籍高等教育学生达到16万人,办学规模创历史新高,成为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巨型大学。在诸多党政干部的提拔公示中,在高级职称的申报上,在企业家苦尽甘来的成功里……学历来自电大的毕业生比比皆是,他们以自己的实力和奋斗,彰显着湖南电大的荣光。

  2004年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湖南电大作为第一批试点高校,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简称“一村一大”),融通城乡,为“广阔天地”培养出一大批真正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党员干部和新型农民。湖南电大开拓出一条办学的全新之路,让高等教育的姹紫嫣红绽放在三湘四水的各个角落。

  “一村一大”,开拓教育新途径

  农村生源考入大学,毕业后回不到农村第一线;而另一方面农村薄弱的基础教育使一批孩子又考不上大学。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向乡村发展,培育新型农民,湖南电大是“始作俑者”。

  “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急切呼唤高等教育为其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电大凭借33年积淀的办学优势和远程教育优势可以满足这种教育需求。电大顺应社会发展,创新发展方式,才能开拓一片新天地。”湖南电大校长杜纯梓告诉记者,电大在那一片广阔的待开发之地,一定大有作为。

  湖南电大正在努力转型,积极推行“一村一大”项目,把网络和教育渠道向乡村延伸,创办开放大学,走差异化办学的道路,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打造成了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品牌。

  截至2012年秋季,“一村一大”已经在乡村招收农民大学生59570人,占全国电大招生总数的七分之一,全省行政村覆盖率为85%。

  面对电大发展路径的沧桑巨变,杜纯梓深有感触地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出村、不离土就能读大学,接受名师教诲,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是亘古未有的新鲜事,是新农村建设最显绩效的强基固本之举。

  学员从160人到近6万人,“一村一大”星火燎原

  2004年秋,湖南电大启动“一村一大”项目,面向农村招生,老师们拿着招生简章下到乡镇农村,来到农民家里,做宣传工作,动员有高中或同等学力的农民报读,好不容易在望城、炎陵招收了两个班共160人。

  湖南电大“一村一大”办公室主任彭瑛副教授告诉记者,电大尽管多年来一直努力贯彻面向基层和农村办学,但真正深入农村,招收农民大学生,让他们在家门口接受高等教育,进行“在职”业余学习,这还是第一次。加上学校原来开设的专业和课程主要还是针对城市的在职成人,与农村成人的学习需求和地方实际不太相符。

  一切都没有现成的经验。不过,在与农民的广泛接触中,他们掌握了农村学员的需求和想法,农民在乎学历,但他们更在乎花了时间付出精力交了学费后,能够学到哪些在生产生活中有实际作用的东西。

  “在省电大的统领下,基层电大密切配合,咬定‘农’字不放松,按需设置全新的专业、课程,制作农民学员需要的教材和课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需要,学教互动,耕读相济。每门课程发放一个集文字教材和视频教材于一体的教学包,每个专业都建有实训基地……‘一村一大’项目就是这样摸索着做起来了。”彭瑛说。

  为解决农科师资短缺的问题,电大特聘湖南农大、农科院等农林院所的专家、教授担任课程责任教师,指导全省电大的课程教学。电大成立“一村一大”专家巡讲团,通过送教下乡、双向视频直播、数字电视、网络课堂等方式,面向全省“一村一大”学员教学。每门注册课程均配备课程辅导老师,公布老师联系方式等信息,让学生随时可以寻求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湖南电大投入专项经费100余万元,启动“名师名教名资源”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与有关单位合作制作了“养猪技术远程实训平台”、“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等课件,录制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养猪技术”、“南方主要植物病虫害防治”、“农村环境保护”等电视课件。

  建基地、请进来、走出去、办论坛、帮创业,电大的课堂不仅在教室,更在田间、果园,猪舍、鱼塘,在龙头企业、高产基地,在学员相互走访交流的碰撞中。电大让这些农民大学生在学习时,尽可能一看就会,一听就懂。而不明白的问题,能通过现场实训、虚拟平台、系统精讲光盘与创业指导团找到答案。

  “学校专门拿出经费进行支持,主动承担学员一半的学费,即按开放教育专科学费标准的一半收费,学费减免至2900元/人,还积极争取到地方财政的支持,承担了一部分费用,学生本人只负担了很少一部分费用。”杜纯梓校长回想起当初的艰难,仍感慨不已。

  同时,电大将授课网络延伸,把学校万兆主干网通过500兆带宽与互联网和教科网连通,采用31条专线与分校连接,形成了覆盖全省市、县的数字化教学网络。创建了“一村一大”远程教学网、现代农民教育网,为学员提供了“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样样有学”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和资源。

  湖南电大“一村一大”项目本着实用、方便、易懂、好学的原则,突出“学得起,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培养特点,很快在农民中间口碑相传,学员队伍不断壮大。湖南电大也成功实现了转战乡村、融通城乡的目的。“学历+技能型培养模式,遵循了农民教育规律,保障了教学质量,在惠及农民的同时,也拓展了电大的办学思路和生源渠道。”湖南电大党委书记陈建民教授告诉记者。

  “一村一大”项目,在潇湘的原野上燎原起来,带来了新观念的“火种”,点燃了农民改变现状的热情。至今年秋季,“一村一大”项目已毕业学生26838名,他们当中有的考取了基层公务员,有的进入村支“两委”班子,大部分毕业生返乡创业或就近转移就业。他们就是一批连接城乡的“信使”,用知识改变乡村面貌,用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用行动缩小城乡差距,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

  推进“农民大学生”培养,看到新型农民教育的方向

  转战乡村之初,彭瑛用“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的心情,现在她觉得说话的底气足了,因为“一村一大”学员所做出的成绩,让她看到了新型农民教育的方向。

  怀化电大2008级“一村一大”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学员龙四清,是芷江侗族自治县禾梨坳乡古冲村党支部书记。她学以致用,带领乡亲发展柑橘种植,面积达到6000余亩,年产值达到8000余万元;她还在村里圈地300亩进行绿壳蛋土鸡散养,发展绿壳蛋土鸡散养户80多户。作为电大学生,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在艰苦创业中,懂得知识重要的龙四清,在“一村一大”专科毕业后继续报读了电大行政管理本科,还发动村里的干部群众报读电大,她的儿子、儿媳,也都进了电大这所开放式大学。

  跟龙四清一样,炎陵县霞阳镇农民罗怀祖也是湖南电大“一村一大”的受益者。2004年他到炎陵县电大就读“一村一大”畜牧兽医专业,2006年毕业回乡,运用遗传育种知识和人工授精技术改良生猪品种,在全镇建立5个母猪繁殖示范村,发起并成立霞阳镇养殖协会,创办了株洲腾飞畜牧有限公司,他自己也晋升为高级兽医师。

  目前,湖南电大培养的2万多名“一村一大”毕业生坚守农村,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服务当地农业、农村和农民,不少人成为了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为又好又快地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湖南电大的实践证明,运用远程教育方式培养农民大学生的做法是可行的,这是电大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为教育反哺农村所做的有益尝试。

  陈建民告诉记者,省委、省政府将在“一村一大”的基础上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将以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大力推进湖南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探索建设一所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办学系统覆盖全省城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有序整合全省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优质资源的新型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