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组协作学习中的任务驱动 探究教师多重角色的介入与实现途径——湖南电大
经管教学部讲师丰云在“新学习模式构建:教师的角色与作用”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网 时间: 2013-07-11  作者: 丰云  文章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 文远  编辑信箱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将知识隐含于任务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协作学习需要教师具备六种不同的角色:

  第一,小组实践任务的设计者。教师是实践教学的总设计者,应该对小组实践学习的任务、流程和要求等进行更细致更明确的设计。

  第二,小组实践情景的创设者。学习行为产生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协作学习中,教师能否将小组全体成员都纳入协作的实践轨道,其前提在于教师能否创设一种有利于协作的实践情境。

  第三,小组实践活动的参与者。一个教育家曾说过,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者。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互动、对话、交流和探讨,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及时地发现小组协作中的具体问题,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第四,小组实践过程的引导者。教师的有效引导是激发学生有效思考的动力。在基于任务驱动的实践学习中,学习任务往往具有灵活开放性和结果多元化,并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应时刻扮演好“释疑解惑”的角色,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分析同一个问题,及时疏导学生的疑惑。

  第五,小组实践行为的监控者。针对开放教育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强、自控能力较差等特点,教师必须扮演监控者的角色,适时监控学习小组的协作行为和实践进度,并适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

  第六,小组成员关系的协调者。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会更加的密切和频繁,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的摩擦也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的同时,也要充当学习关系的协调者。

  我在“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下面一些举措来发挥上述角色的作用: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一种形象生动、内容逼真、主题鲜明、富有表演与探究的开放式虚拟场景,将知识、学生、生活三者有机结合,并将学生纳入到仿真的情景中,是小组协作学习的条件之一。

  第二,设置任务,鼓励学生小组探究。小组实践任务的设置,在某种意义上是小组协作行为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与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小组学习任务,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与操作性,同时也要便于小组的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第三,组建小组,分解成员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性别、业缘、地缘、趣缘等进行不同的自由组合;依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和难易组建成“固定”和“临时搭配”等形式,并对小组每一位成员的具体学习任务进行细分。

  第四,积极参与,指导小组协作学习。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并适时引导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特别是对学习方法引导与学习疑惑的疏导。

  第五,适时调适,激励小组完成任务。由于学生自身学习的盲目性、被动性以及小组协作学习的交互性、协同性,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会经常出现个别成员偏离了协作的目的与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实时地监控与有效地协调。

  第六,对接考核,评价小组学习效果。在进行基于任务的小组协作学习进行考核设计时,要以发展性评价为理念,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采取过程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发展状态等进行重点考核,从而鼓舞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任务的积极性。

对“公务员制度讲座课程”课程学生学习效果的调研表明:基于实践任务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建立合作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但如何在此模式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多重角色,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探索。比如:如何更新教师角色观念,如何科学设计学习任务,如何适时进行学习监控,如何设计合理的考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