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民:有所为有所不为 努力建设国开粮食学院 |
中国网 时间: 2013-08-29 作者: 孙先民 文章来源: 本网讯 责任编辑: 文远 编辑信箱 |
编者按: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试点开展3年来,在探索前行中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发展态势越来越好。杨志坚校长在2013年下半年工作会上以《我们在路上》为题作工作报告,强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见,旗开得胜非功成名就,初战告捷却任重道远。国家开放大学要继续发展,压力和困难不可小觑。频道将陆续刊登系列文章,全方位地展示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试点进程中的经验、成果和精神。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以来,积极推进相关的试点工作。黑龙江电大作为国家开放大学分部,承担了“国家开放大学分部办学体系建设”和“国家开放大学粮食学院建设”两个试点项目。这两个试点为黑龙江电大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探索空间,也希望能通过试点为国家开放大学的体系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一定的模式探索。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内涵丰富,外延深远,在一个省的试点不可能做到全方位覆盖。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黑龙江电大在承担国家开放大学学科学院建设试点过程中重点关注了四个要点,即错位发展、大学属性、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服务空间渠道。 立足省情校情 锁定错位发展空间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粮食大省,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在学科学院建设中注重体现大粮食大农业的特色,充分利用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建在黑龙江电大的优势,努力在国家开放大学的平台上做好粮食学院这篇大文章。学校建有独具黑龙江特色的粮食工程、粮油储藏与检测、食品营养与检测等特色专业和教师队伍,建设了一批三农特色课,并承担了黑龙江省村级组织负责人学历教育项目。在创建开放大学过程中,高度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产业规划对人才的需求,高度关注粮食产业发展对粮食人才的需求,以此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具体建设目标是“五个建设”: 第一,建设一组覆盖粮食种植、收储、加工、销售、安全和农村经济等面向粮食产业及三农相关产业的专业群。 第二,建设一个反映粮食产业先进技术、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数字化资源建设,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 第三,建设一批既适用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又能直接与行业企业和市场对接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在基地建设中体现数字化特色。 第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具有教学教研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的三维教学团队。 第五,建设一个服务于终身学习的,适用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针对性强、服务面广的特色数字化资源库。 瞄准实体大学 强化专业学科建设 要使开放大学体现大学属性,就离不开专业与学科建设。学校在粮食学院建设试点中,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突出专业与课程,拟建设由14个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以课程内容改革为基础,促进专业建设。首批开设两个专业,即粮食工程专业和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均是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承担的“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学校计划以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资源为基础来构建国家开放大学粮食学院专业课程体系。粮食工程和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2个专业共开设35门课程,除已有的公共课和通识课资源外,还将建设28门课程。这些课程设置坚持实践性、职业性、先进性、开放性的原则。实践性是指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性是指课程体系建设应能体现粮食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内涵,与相关职业标准相融通;先进性是指课程的构建以粮食行业职业岗位的技术运行实际为标准,利用开放教育信息化的网络教学优势,及时将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开放性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各专业课程体系共设置五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通识课、实践课。公共基础课模块是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理论水平、人文素质、学习能力等基本素质为目标而设置的课程。通识课模块主要是学生在公共基础课程之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专业基础课模块是为本专业学生工程技术和职业素质培养而设置的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模块是为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是提高学生从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而设置的应用型或技能型课程。实践课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构建以上五个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人文素质,从事职业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责任感、沟通和交流、克服困难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体系建设要重点把握“六个结合”: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岗位群设定相结合、课程体系设计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岗位技术知识更新相结合、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相结合。 挑战网上实训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行业提供学历非学历教育培训,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而这一点恰恰是远程教育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老问题。国家开放大学粮食学院的建设,是作为省级分部代表国家开放大学面向全国的粮食行业学员进行远程教育的一种探索和实践,如何让网上实训课程充分体现数字化特征,实现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必须选择的途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把物化综合实训基地和仿真模拟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1.物化综合实训基地建设 将综合实训基地设立四个研究方向,粮食经济研究方向、粮食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粮油食品检测与分析方向、全谷物食品研究方向,每个方向对应专业与相应实验室。 基地的实验室是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场所,具有生产功能,其产品可促进教师研究成果转化,既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又能提高学院影响力,创学院品牌,同时还可以为各地学习中心培训教师,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数字化实训基地建设 以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为依托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体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建立较先进的仿真模拟实训情境以及视频等网上实训资源。在原高职学院实践教学基地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各专业岗位群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实体基地为素材制作网上视频课件和仿真模拟实训基地,建设网络实训资源。 一是以实体基地为素材制作网上实践教学视频。通过真实演示的课程内容制作一批高水平的视频课件,如一些设备的安装、拆卸,粮油检测仪器使用方法、实验的操作过程等内容。其中粮油品质检测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以视频为主。 二是仿真模拟实训资源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优质、实用的适合远程教育的仿真模拟实训网上学习资源。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将技能课中的主要设备、典型工艺流程及实验、实训内容制作成仿真模拟软件,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与岗位技能需求关联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实训项目,使网上学习资源生动、有趣。 挖掘资源潜力 广泛开展行业合作 建设学科学院离不开行业合作,不仅是开放大学对行业人员提供教育服务,还有行业资源与开放大学的有机整合。以此体现开放大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从中尝试搭建学历非学历教育的立交桥。 1.开展非学历培训合作 根据行业需求选择培训项目。一是与国家、省粮食局合作,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由国家粮食局和人保部联合发证,培训人员持证上岗,包括保管员、检验员、制米工、制粉工等培训。通过省粮食局承办国家粮食局的培训项目,对考核合格者,由国家粮食局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这项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二是与市(地)、县粮食局、农垦系统开展合作,开展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培训。针对区域的特点与系统的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三是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岗位培训。针对企业内部需求,开展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进行的相关技术的培训,如与中粮集团、中央储备粮总公司等的合作。 结合课程资源建设提供培训内容。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特色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并将对应课程实训部分的数字化资源,同时用作非学历培训的教学资源。通过在线平台和基地开展培训活动。结合职业资格培训,与国家和省粮食局合作,开发“粮食行业培训网”。 加强外部质量保证。一是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有效衔接。对于取得国家粮食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者所多学的相关课程进行认证,视其程度的深浅,确定替换学历教育中相应的课程学分。二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确立。在对粮食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三是学生的学习评价。邀请粮食行业相关人员参与,形成社会或行业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新机制,使教学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学生参加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和实验,由当地的行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对学生给予评价。四是利用行业用人单位对参与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在校学习的理论、技能及在生产实际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反馈,便于学校了解和掌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2.从学术和应用等方面开展科研合作 第一,与学术期刊《黑龙江粮食》合作。《黑龙江粮食》曾是黑龙江省粮食局主管的、东北地区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粮食学术期刊,目前该杂志已与我校开展合作,将《黑龙江粮食》作为粮食学院的阵地,充分发挥期刊的媒体窗口和我校的学术科研优势,扩大学校影响力。目前正在组织抽调部分专业人员与《黑龙江粮食》杂志合作,开展全省粮食人才现状调查。 第二,加入粮食联盟探索农村职教之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强调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新一轮“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在13个粮食生产省、21个重点市和800个产粮大县以及600个大城市郊区和蔬菜优势产区重点办好一批农业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组建一批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国家粮食总局的主持下,中粮集团为牵头单位,黑龙江粮食职业学院等六个学校已经成为首批成员单位。 第三,开展粮食局专项课题立项研究。根据行业技术需求,合作开发科研项目,通过申报国家粮食局和省粮食局的专项课题,开展学术研究。比如目前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国家粮食局2012年粮食战略性问题研究项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发展模式研究》,和省级高职高专课题《黑龙江省区域稻米品质研究》,都得到粮食局的资金资助。 3.运用现有资源开展技术合作 第一,建立粮油检测中心。学校现有粮油检测的相关设备,能够正常发挥对原粮和成品的检测功能,现有的教师团队已达到质量监督部门规定的资质能力。对粮油食品品质、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是从事粮食品质研究的重要环节,实验室申请资质后可实现为企业提供高品质的检测服务,通过对粮油食品、农产品的检测项目,既可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也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将在现有设备基础上适度更新场地设施,改善环境,进一步完善运营管理制度,为企业产品提供检测服务。努力争取获得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证。 第二,发挥团队优势提供专家服务。我校现有一批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每一年作为行业专家,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各种项目论证和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2012年提供的项目服务有:一是参加黑龙江省粮食行业协会调研,对全省大米园区运行状况进行调研,针对省里提出的大米园区项目运营状况进行调研,调研报告承报省政府;二是与粮食局军粮办合作,对军粮供应企业进行资格认证;三是与宁安技术监督局合作制定响水大米国家标准;四是与地方储备粮公司合作,对地方储备粮代储资格招标、成品粮应急储备招标、农户用小粮仓项目技术审核等。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新农村建设中急需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批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作为中俄交流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对俄战略合作的升级也需要一大批对俄经贸人才。黑龙江电大将充分依托国家开放大学这个平台,为黑龙江省的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人才支持,积极向下延伸,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彰显自身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