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MOOC:颠覆与创新? >> 主题演讲 >>正文
MOOC与学分银行的共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在“MOOC:颠覆与创新?”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网 时间: 2014-01-21  作者: 李锋亮  文章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 文远  编辑信箱

  对MOOC,我是持有审慎的乐观态度。众所周知,世界知名大学和各大企业都参加到MOOC当中来了。这说明MOOCs是有前景的。

  但我还是对MOOC的发展前景有所疑虑。今年8月22号,我在《中国科学报》写过一篇文章叫《顶尖研究型大学难成MOOCs的主角》,主要是说:研究型大学的老师要在MOOC上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得到的收益相对很少。因此,可以想象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老师在面临学术发表、职称晋升方面的巨大压力时,会对MOOC有天然的排斥,除非政府或高校对MOOC给予巨大的行政推动力或者特殊的支持。所以,MOOC不是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所在,因为在MOOC上面消耗太多精力,可能会影响大学的研究水准。

  我之所以会对MOOC持审慎的乐观态度,是因为一流大学的教师可以不是MOOC的主角,他们只需要讲课,后续的事情让背后的教学团队来支撑即可。这个教学团队绝对是庞大的,否则就很难支撑MOOC的要求。这个团队很有可能不是研究大学的职员,而可以是某个提供公共服务体系的IT企业。当然,研究型大学自身也可以成立一个类似的企业来进行运作,通过这个企业推广MOOC,获得一些资源、声誉方面的收益。所以,只要有需求、有合适的盈利模式,即使研究型大学不是其中的主角,MOOC也能够蓬勃发展起来。

  那么如何保证MOOC不是“昙花一现”呢?这就得有持续的、旺盛的社会需求。这样一种松散的、自愿的学习形式,很难维持学习者强烈的学习需求。所以,人类的惰性和“娱乐至上”的风气,是MOOC发展最大的障碍,而这个是MOOCs本身很难解决的。

  MOOC的推动是世界知名大学先动起来,并将其看成是传统面授课程的向外推广与延伸。如果这个课程能跟学分、文凭挂钩,如果MOOC的学习者又很渴望拿到这个学分甚至文凭,那么这个需求就会是旺盛的。MOOC如果只单纯靠学习者的兴趣,很难发展下去,除非学习者看到MOOC能够给自己带来收益或者自己非常看重的东西,而且只有努力了才能拿到。

  “学分银行”可能就是能够解决MOOC发展困境的东西。“学分银行”我在这里不多介绍。如果有了“学分银行”体系,学习者学习MOOC就有动力坚持下来,MOOC的流失率就会下降,MOOC的社会需求就会增大,而且这个社会需求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坚实基础的。只要学习者对MOOC有动力、有需求,后续的教师或者支撑团队就不是问题了,只要有需求,大学、师资、支撑团队就会投入。

  有“学分银行”在背后推动,MOOC中有效的、积极的学习者的比例是会大大增加的,只要这些学习者的比例增加了,MOOC的盈利模式就顺势而出。因为原先可能95%的人都不愿意为MOOC付费,我要想从这儿拿钱很难;但如果有效的学习者或者有动力想拿到学分的学习者的比例增加的话,那么盈利就自然会出现。约翰·丹尼尔爵士在一篇文章,Making Sense Of MOOCs,当中列出了8种MOOC可能的盈利模式,其中一个就是说上课是免费的,但如果要拿到这个学分就收费,如果学习者很看重学分,自然就能盈利了。有盈利就能得到大学和企业的重视。而如果学习者拿到学分和老师的奖励又是挂钩的,那相信很多老师也会投入其中。

  同样,MOOC也可以促进“学分银行”的建设。其实“学分银行”的建设要比MOOC更难,MOOC就是在网上发布一些课程而已。而“学分银行”的建设要协调很多部门与系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MOOC能够蓬勃发展起来,它也能促进“学分银行”的建设,因为MOOC的课程标准相对而言更加容易统一。

  此外,“学分银行”要建立、要持续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稳定客户群,如果一旦“学分银行”体系在MOOC上形成突破口,就能够自然形成稳固的用户群,这样又会促使MOOC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它们两个是相辅相成的,都能够互相提升对方的社会需求,共同找到稳定的客户源,形成互相共赢的促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