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
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江丰光在“MOOC:颠覆与创新?”论坛上的演讲 |
中国网 时间: 2014-01-21 作者: 江丰光 文章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 文远 编辑信箱
|
从MOOC的定义来说,它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的开放课程,有视频、教材等等形式,更侧重在交互性的论坛,可以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在课程平台上分享和学习。Coursera、EDX和Udacity是三个主要的MOOC平台。这三个平台都是2012年成立的。Coursera大约有30个科目的204门课程,评价是基于软件的测试、作业、习题集,教授和学生一同评分,部分教授会颁发自己签署的结业证书,但不代表校方。EDX目前有9门课程,测试作业是基于软件的,完成一门课程后会获得一个结业证书,结业证书有两种,一种是制定一个荣誉代码,还有一种是经过监考之后授予的。Udacity有24门课程,主要覆盖计算机技术学、物理,最大特色是可以在线进行编写编程的测试和评价,网站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颁发不同的证书,有结业、良好、优秀等等,这体现了人工的智能化。 一般MOOC的平台会有最新公告、课程指引、课程论坛和虚拟在线的同步讨论区等,此外,比较有特色的是在每个视频当中会节点会有一些停顿,这个停顿就是学习活动设计,老师录制好,然后学生在停顿处需要针对这个节点回答问题或者提交作业。除此之外,平台上也提供了交互式的学习工具,早期MIT的开放课程OpenCourseWare并未提供这样的设计。除此之外,有些MOOC还提供课程的作业指引和在线评价,在线评价其实是每个单元、每个章节知识中的评价,也会相应的要求阅读的量。 从我自己在美国Instructure公司的canvas平台上的两门课中的体验来看,这里的MOOC的主要特征第一是有短视频,一般不超过10分钟,还有交互式练习。第二是交互式练习的及时反馈,更能体现学生的反馈和互动,方便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第三是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服务,不同的学习者的电脑后端会推算目前的学习状况,然后推送相应的学习资源,因材施教。第四是依托于社交网络的互动交流,主要体现在异步讨论和在线即时讨论上。第五是如同学校课堂式的课程组织,有在线同步同学的感觉。 MOOC的发展趋势是更加开放,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到课程平台上,而且现在只要是对这个课程有兴趣都可以加入学习。课程区分付费和免费课程两种。另外,MOOC的对象来源是不确定的。再有,现在慢慢聚焦在单一学科和知识点的掌握,目前针对学校授证的问题还在讨论,但授予证书是一种趋势。除此之外,还有产学之间的合作。未来的发展可能由早期的一门课程、一个老师、一个平台,发展到一门课程、多名老师。 MOOC对中国开放式课堂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MOOC开放的不只是资源,更强调学习的过程,而国内风行的视频开放课更多的是静态的资源,缺少互动和评价的过程。二是教学设计是一项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挑战。还有,会带来教育的管理模式的转变。第四是促使我们反思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和教室。 台湾的胡世泽于2012年开展了影响教师参与开放式课程因素的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台湾师范大学的12位老师进行访谈(包括9位曾参与开放式课程的教师及3位未参与的教师)。研究发现,影响教师参与的因素包括个人意愿、教学信念、时间压力知觉、组织文化、利他主义、激励因子、声誉、互利主义、行政领导、信息人员协助、个人背景等等。除此之外还有16项障碍因素,主要有:知识产权问题,老师面对镜头是否自如,网络教学是否会取代实体教学,大学生的学习堕性,行政和研究的工作负担,有些课程本身特点的限制,社会的需要,师生的互动,技术支持,教学设计,学术隐私,课后互动,剪辑,后续支持等等。 再有,关于国内MOOC的发展。是否需要更多的政府介入,是否由学校主导,是否授予证书,学分数量如何决定,更多更新的经营形态怎么处理,这都是可以思考的。我们要做的除了以最优质的资源为基础之外,还要以最大化的教育利益为主,以及我们微视频和学习对象要用科学的理念去进行课程设计,以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最后我们要共同思考一些问题和挑战。第一是在课堂上是否能够涵盖如此之多的学生,我们的课程到底是不是要有学生总量的限制。第二是如何进行多人互动,十个人的在线视频没问题,但一百个人同时在线我们技术怎么处理。第三是评分机制,针对人文、艺术课程的评分机制比较不完善。第三是如何应对作弊。第四是假如可以认证的话,是不是大部分学生都会去选择好的老师或名校的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