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慕课发展的三大问题 |
中国网 时间: 2014-04-04 作者: 郭英剑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 文远 编辑信箱 |
在国际上,慕课的真正兴起是近两年的事情。在中国,慕课的发展同样迅猛,几乎与世界同步。由于慕课最大的特征在“开放”,因此,在中国慕课最初的发展阶段,应该也必须首先思考其定位和面向,找到其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唯其如此,慕课在中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中国的慕课供应商 《纽约时报》称2012年是慕课之年,在我看来,2013年才是中国的慕课元年。在这一年的10月10日,由清华大学打造的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正式推出。而在更早的时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或开始制作自己的慕课,或积极加入到美国教育平台(edX)等的慕课组织之中。这都是中国慕课与世界同步的标志。 与国外慕课发展相类似,当下中国的慕课供应商分为两大类:一为高校或者教育组织,就高校慕课建设来说,除了像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外,还出现了诸如“上海高校课程中心”这样的系统平台。该平台是由上海市教委为实现上海各高校课程、专业、师生资源共享所建立的一个大型在线教学服务平台,目前已有超过30所高校进入这个联盟。 另一种则是商业机构,近几年来发展也很快,但总体上看,这些机构大致上是从过去的网络课程网站发展而来。例如超星,从过去声称是终身学习的大学,现在已经转变方向,成为了“最大的中文慕课网站”。如果登陆其网站,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课程,可谓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但总体而言,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慕课课程,而只不过是教师上课的录像而已。当然,如此说来,并不妨碍它在未来朝着真正慕课的课程发展,相信它依靠现有的资源与知名度,应该能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中文慕课网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的慕课公司(无论是以营利为目的还是以非营利为目的)不同的是,其经营者或者发起者与组织者,不是从名牌大学辞职转而从事慕课公司的大牌教授,就是从学校走出来的热衷于网络教学的学者甚至学生,而在我国,至少目前尚未见到有中国大牌教授辞职去专门开办慕课公司的。 认识、制作、体制 过去我曾说过,慕课课程属于“三名”课程:名校、名师、名课,这三者既缺一不可,也相辅相成。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慕课是精英和特色高校、品牌教授、精品课程的天地。换句话说,慕课的发展,既不需要所有高校都去加入,也不是所有教授都可以参与制作的。而从目前的情势看,中国慕课面临的现实困境大致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认识问题。人们对慕课的复杂性及其对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认识还不到位。就学生而言,极易被国外的名校、名师、名课所吸引,但也很容易就把它们抛到脑后,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难以将其与自己所学的课程联系在一起。而就教师方面来说,要么过于乐观,认为可以一蹴而就,要么持有保守心态,不愿接受慕课或者认为还未冲击到个人或者所在高校的教学。实际上,在慕课模式下,大学课程、课堂教学、学习进程、师生互动、效果测试、成绩评估等校园学习中的过程,都可以完整系统地在线实现。如果认识不到这些及其影响,无疑会阻碍中国慕课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制作问题。除了少数课程外,从现在很多放在网上的所谓的慕课课程来看,实际上不过是传统的网络课堂或者说是传统课堂的录像而已。我们必须认识到,也需明确的一点是:慕课是一场教育革命,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都是颠覆传统的巨变。因此,仅把慕课当作网络课堂,或者只是一种录像看待,那就大错特错了。而就现实的发展来看,这一点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很容易在很多高校看到来自上至教育部、教育厅局,下到高校教务处的相关通知,都要求积极申报网络课程与慕课课程,但这些通知的支持都只是提供一些经费而已,却没有真正的慕课课程制作队伍。这显然是对慕课课程的一种严重误解。要知道,真正的制作队伍是需要包括摄影师、教学设计师、IT专家与讲台专家等在内的专业人士的积极配合与共同工作。这样的问题不解决,很难在未来的慕课发展中占有先机。 第三,体制问题。慕课是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在线教育形式,但如何保证在线教育学习者的学籍、证书、学分乃至未来的学位,是慕课当下的瓶颈。若想突破这一瓶颈,则必须要做超前的制度设计,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当然,在美国,慕课能否进入高校,慕课课程是否可以计入高校学生的学分,争议都较大。由于其独特的高等教育体制,做法也各异。有的已经进入学校课程,也有承认学生学分的,但也有拒绝进入和拒绝承认的。在中国,就当下来说,管理制度方面的设计还处于空白阶段,遑论学分互认等问题。但若从过去的一些推动来看——如在北京,曾经红极一时的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问题,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而不了了之——情形不容乐观。由于慕课在世界上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也算是世界性的难题,因此,我们还可以拭目以待。 当慕课时代到来的时候,国内在报道时经常会说一句话:慕课来了。也有人提出,中国大学应该如何应战。其实,慕课不是来了,而是它就在那里:凡是有互联网的地方,就会有慕课。而慕课的一大特征是靠世界上有志于大众化教育的组织与学者(无论其是否有商业目的)自觉为这一事业而努力奋斗。由此,也开启了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