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广角 >> 国内资讯 >>正文
重构中国高教版图的民间声音
中国网 时间: 2014-05-26  作者: 翟帆 牟延林 胡解旺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 文远  编辑信箱

李华 绘

  从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到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明确“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再到4月25日178所普通本科高校发表《驻马店共识》成为改革的积极实践者,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本科转型”成了社会热词。高等教育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发展,也关乎每个家庭和青年的发展,社会各界人士有太多的意见要表达。

  【职教前沿】

  重构中国高教版图的民间声音

  “鲁昕副部长的讲话重构了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在不久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部分本科院校如何成功向职业教育转型”研讨会上,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俞仲文做出了这样的解读。西安欧亚学院院长胡建波则认为,重构的不仅是高等教育,“转型对于构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也是非常好的事情!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从‘h型’变为‘H型’,将断头路变为立交桥。”

  所有高校都要面对转型

  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部分”到底是多少?鲁昕副部长给出的答案是600多所,主要是1999年以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按照不同类别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这些院校位居末端。

  为什么是600多所?此前在驻马店论坛上,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长、天津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孟庆国已有解释,参考了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教育提出600多所本科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加上1000多所现有的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其他高校所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之比已向这个比例靠拢。

  “不仅是这600所,其实所有的高校都要面对转型的问题,转型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国家的产业已经在转型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也必须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说。查建中认为,我国95%以上的高校都可以算作应用本科,包括清华这样的985高校,而研究型和应用型其实并不矛盾。“以前我们的大学大部分是自娱自乐,我们的教育要回到原点,就是职场。学生要就业,职场需要人,国家需要升级的人力资源支撑,所有都归结到职场的需求。”

  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李壑对查建中的观点深为赞同,“职业教育遇到一些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中实际存在的‘种性制度’,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始终认为脑门上要绣字,学校名字里必须加上‘职业’。转型对职业教育是利好信息,但仅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型还不够,所有学校的人才培养里都应该有职业的内容,特别是职业精神的传授,是我们各类学校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的。”

  不仅本科高校要转型,一向与产业结合紧密的高职院校也有转型需求。作为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就把今年确定为转型提升年。院长单强告诉记者,学校建校17年来一直是围绕产业培养人才,而忽视了学生发展。如今学校的转型是整个人才培养的转型,对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内提升办学层次。

  转型动力何在

  虽然已有178所本科高校响应号召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但距离600所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如何唤起这些院校的转型动力?有学者认为动力必须内生,崇尚水到渠成,有学者则寄希望于政府引导的外源动力,出台更多的政策刺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转型的问题说到底其实是现有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的问题。如果体制灵活了,大学有更多的自主性,怎么发展是学校自己的事,而无需政府来告诉怎么转型。

  “用鞭子抽的转型和发自内心的转型是不一样的!”单强同意储朝晖的观点,但他认为水到渠成和政府引导并不矛盾。从政府的角度有两种办法让大家去转型,一种办法是行政命令,还有一种办法是把渠挖好,水到渠成,这个渠是政策之渠,政策面向所有本科院校,由学校自己来选择。

  “转型其实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张,它在基层、在学校是有呼应的,而且几年前就已开始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介绍说,一些省级政府已制定了富有改革精神的省级规划,成为了转型的外源动力,而一些本科院校也已具有了内生动力并已启动转型。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即是一个已开始转型的案例。作为一所独立学院,学校目前正面临着转设为民办大学的问题,这也成为了学院转型的动力源之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刘枚谈到,学院已经看到本科生在就业时是如此不接地气,从事蓝领工作技术不行,从事管理工作也不适应,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单从解决学生就业来讲,学院也有着转型的紧迫感。

  政府之手挥向哪里

  此次高等教育版图重构,让不少教育界人士想到1999年的高校扩招。扩招15年后,当年的一些政策又被重提。

  “版图重构让我感到欣喜,但又有点酸溜溜。这说明我们当年的顶层设计就不科学。设想一下,如果当初我们的顶层设计就分成两个板块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这种‘回锅肉’的局面了。”俞仲文认为,需要反思当年高校扩招的政策,不要再把这次调整仅当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功利之策和权宜之计,而必须有大格局的视野。

  转型过程中政府该做些什么?政府的手该指挥向哪里?学者们有着一致的意见,都认为政府需要制定转型发展方案、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这一过程须考虑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避免“一刀切”。俞仲文提出,教育部内部要率先清除歧视职教的政策,支持政策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他还建议,在方案中可以写入“让优秀的高职院校校长担任本科院校校长”,以加速转型。

  但在政府是否该利用经济杠杆来撬动转型,学者们却形成了两种意见。

  俞仲文认为,要让转型的院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实际利益,可以考虑有一笔经费,转型高校才可以申请。查建中则希望政府利用好国家拨款这一经济杠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本以及学校对职场和国家经济的贡献率来拨款。

  储朝晖则有些担忧,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苗头——转型了就多给招生指标,转型了就多给项目,“在现有体制下这样办事最方便,最能够短期见效。但你多给我指标我就转,这是被动的转,而不是市场主导的,或者是自主的转。职教的病根在管理,政府老是把职业学校抱在怀里,求得照顾。因此首要的是改变这个体制,让职业学校能够自主发展,离开政府的怀抱也能够发展,不解决这个问题讲其他的都没有用。”

  余祖光比较乐观,近期他参与了几次高校设置文件的起草工作,已经感受到了政府在逐步放权,工作方式也有很大改变。“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有着很浓的市场经济味道,这一点是我们转型的钥匙。”

  【地方实践】

  高校转型的重庆思路

  高校发展形态大致可以分为新型、转型、定型三个重要阶段。新型是起点、转型是需求、定型是深化。其中,转型意味着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办学举措的整体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从追求传统的、既定的“学术型”向现代的、创新的“应用型”的整体位移,是一场国家、民族需求倒逼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客观需要。目前,新建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差等态势,导致出“一大一少”(毕业生规模大、行业企业可用之才少)的应用人才需求危机,迫使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转型,重新审视新定位、新规划。

  转型过程与评价

  地方本科高校能否顺利转型、进而定型,关键是制定一个好的转型方案,并构建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来评价与审视方案的优劣。重庆有6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占教育部试点高校总数的近1/6,占重庆新建本科高校的1/2。我们首先制定了转型方案评审指标体系,以评审为抓手促进科学转型。评审指标包括:一级指标3项,即方案制定过程、方案主要内容和工作保障;二级指标14项,即:转型发展调研论证、程序审核、学校章程、办学定位、办学结构、专业特色、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教学教法、教材建设、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舆论宣传等。满分100,规定70分以上为通过,60—70分为暂缓,60分以下为不通过。在此基础上,我们聘请教育部知名专家、市级部门主管领导、相关行业企业负责人等组成专家组,对6所试点高校的转型发展方案进行了逐一评审。通过考核,有4所试点高校转型方案通过、2所暂缓通过。这对试点高校是一次检验,对观望的其他本科高校也是一次振动,防止盲目性、防止滥竽充数。

  转型与制度设计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方高校转型起步晚、法制化建设滞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定笼统而不系统,甚至无法可依,政府的引领性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利益攸关方的权益、地位、作用没得到很好的保障,政府、行业企业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加快制订《应用技术型大学条例》,明确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位、作用、管理、办学方向和运行机制等重大事宜;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内容。从“四大载体”,即学校、教师、学生、课程出发,建设一套法规体系,包括应用技术型大学布局、规划、资产、人事、准入退出、教师注册、教师待遇、教师引进、学籍注册、学生资助、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内容。

  转型与激励

  促进高校转型关键在于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把《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的七项办学自主权落到实处、落到行动中。处理好办学自主、监督管理、评价激励的关系。特别是应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发挥好“五个调控激励作用”。一是分类拨款调控。经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倾斜,探索新的拨款机制和标准。二是专业设置调控。增加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数量和比例。三是招生计划调控。招生指标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和紧缺、急需人才的专业倾斜。四是就业目标考核调控。对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排名靠后的专业,采取限期整改甚至停办等措施。五是院校设置调控。凡是要更名为“大学”的高校,或新设本科高校,必须是应用技术型学校。

  转型与利益攸关方

  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实施产教融合式发展战略,重点在于做好“六个纳入”,即:把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纳入产业转型升级总体规划;把技术开发与服务纳入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把实践教学设备和设施建设纳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基本建设体系;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纳入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培训体系;把师生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毕业生就业创业纳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经过近一年的思考,重庆市于4月11日成立了“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制定了联盟章程,明确了性质、目标、任务和责任,联盟整合相关资源优势,为高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有关团体等利益攸关方搭建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实现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供与需”的无缝对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系统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系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为高校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的必然选择、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规律理性回归的必然选择。(作者系重庆市教委副主任 牟延林)

  【职苑评说】

  审时度势:转型优于守成

  近年来,由于一直重视应用技术实践和操作,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日益成为适销对路的香饽饽。其就业率已经成功超越了除985高校以外的所有普通高校。与此同时,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却是一年甚于一年。就业成为困扰和制约这类高校发展的瓶颈。

  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强调“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笔者以为,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工科专业较强的高校和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需要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力争尽早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从未来的趋势看,国家将会逐步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其向更高水平迈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向被低看为“末等教育”的职业技术教育将会很快走出严冬,迎来阳光灿烂、百花争艳的春天。

  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处于全面下风。无论是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和科研实力、招生就业还是知名度、吸引力、号召力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低于985、211名校,强弱分野十分突出。而且这种“马太效应”将会愈来愈明显和放大。可以说,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如果依然在这一领域中谋求发展,所面临的困难非但不会减小,反而逐步增加。如果能够转型为职业技术教育,反而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办学成果。

  一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基础厚实。它们的办学历史长,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有着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经验积累。丰富的经验、雄厚的文化积淀以及良好的区域性影响为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为转型提供强力支撑。虽然处于普通本科教育之末端,但其“本科头衔”吸引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师资。无论是资历较深的老教授、还是来自名校的年轻博士,基于其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转型后通过一段时期的专业实践,一定能够较快地成为“双师型”专业人才,成为应用技术大学所需要的“高级教练”。

  三是夹缝中的发展受到掣肘,转型优于守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这种优势中也潜伏着劣势。由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名校轨道,以北大、清华作为办学目标和追求,因此偏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专业实践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普遍不足。学校的这种厚彼薄此自然大大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专业实践处于无组织、无纪律、无目的的自发状态,“践而不实”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企业也不太配合。如果能够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在扎实的理论训练基础上,能够如职业技术院校一样,长期同企业紧密合作,与生产第一线无缝对接,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动手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到那时,学生就业便不再是学校的老大难。

  四是尽早转型能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长期以来,普通教育一直高高在上、独享尊荣,傲慢地俯瞰着“等而下之”的职业教育。因此,当下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并不愿意“降格”为应用技术大学。如果某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能够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率先为国家或地方教育大政破冰,必将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大力支持,尤其是在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方面受益良多。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与其在车流拥挤的高速公路上跟随名校这类宝马、奔驰悠悠慢行,不如另辟蹊径,走一条能够更好发挥自身办学专长的新路。如果等到一些职业技术院校也可以举办本科甚至重点本科,而且享受与普通本科高校并轨招生待遇时,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仅有的招生优先权都将丧失。届时,更容易陷于“布里丹毛驴困境”。(作者系广东嘉应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胡解旺)

  高校转型网友谈

  @欧阳河:什么叫地方高校,属于地方办的还是隶属地方管的?什么是中央高校?地方高校中也有211甚至985高校,部委院校中也有非211、985院校,中央的高校都不需要转型?高校转型到底是按地域划分,还是按类型划分,或是按隶属关系划分?

  @成都冯川:主张大学转向职业教育的人,其依据无非是: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有些工作又没人去干。问题是:这些没人干的工作,是人不愿意干呢,还是不会干?如果是没能力干不了,有针对性地办些职业院校当然不错;如果是不愿干,办这样的职业院校招得到学生吗?

  @老冯说:(转型)早该如此。如今的大学教育出来的学生,知道学什么,却不知道做什么。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就是要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以自己的专业特长,立足岗位,服务社会。

  @鲁储生: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需要解决,若无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配套来解决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单纯的本科教育改革效果恐怕有限。

  @于东平:把一半的本科高校转为职教,这是正确的,只是动作晚了点。但这不是改革,而是对过去错误的拨乱反正。600多所高校基本上是当初盲目扩张,通过专升本、大学二级学院、大学成人部和培训部升格而来,实践证明,都是政策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