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二流教育”帽子 职业教育靠什么“翻身”? |
中国网 时间: 2014-06-03 作者: 谢樱、袁汝婷、杨玉华 文章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文远 编辑信箱 |
随着“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政策导向的出台,目前我国上海、安徽、北京等地的职业教育改革已经闻声而动,启动改革步伐的中国职业教育似乎迎来了春天。然而,一系列的改革能否改变职业教育“二流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又该如何破解招生和培养困境? 招生改革:解决生源问题 “对于擅长动手的孩子,一张卷子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显然不公。”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指出,在现行高考制度弊端下,高职教育的窘境也由此可见一斑:高考录取顺序排在最后,生源、师资、科研经费垫底,教学差距越拉越大……在此背景下,“双轨制”(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分开)下的职教高考创新也备受社会期待。 今年,上海率先推出“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中职生的出路不再只有上高职或当一线技工,中职可考本科的改革。教育界人士指出,该项改革,实际上就是“双轨制”高考的先行先试。 据介绍,首批“中本贯通”在上海的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试点的招生计划数将在200人以内。试点学校和专业分别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和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机械工程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过去培养中职学生,更侧重技能方面。对于‘中本贯通’的学生,培养方案将推倒重来,文化与技能并重。”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说。 前不久,安徽省已有3万多高三考生拿到继续学业的通行证,他们不需要再参加高考,就能直接进入心仪已久的高职院校。记者了解到,这是安徽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后的首次招生。相比以往,自主权的下放,让考试、选拔更加透明、公正。 为了更好地吸引考生注意力,不少院校纷纷创新工作形式,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采取灵活的考试方法。“职业院校的考试不是把学生考倒,它的培养不以成绩为目的,分数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公室一名张姓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发现,不少高职院校的选拔已经呈现出分类考试的特点,面向中职学生,实行知识加技能的考试办法;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实行以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基础的考试办法。 除自主招生形式外,今年北京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校试行“有条件注册入学”,打破了大学“凡进必考”的录取规则。两所试点校共计划招收200人。 社会认同:让职业学院获得与大学平等的地位 就读职业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备胎”选择,职业教育成为落榜生的“收容所”,生源质量堪忧。从层层筛选变为平行选拔,提早“分流”的高考模式,是否意味着职业院校不再“捡漏”?被本科院校“筛过一遍”的生源窘境,会否成为历史? “连三本都没考上,就去读职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是这样的心态。”湖南铁道职业学院院长姚和芳告诉记者,中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很低,所以很难招到好生源,学生很少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尽管创新不断,但“新政”前景仍不太乐观。“如果现实中观念鸿沟和酬劳体系难以突破,那么高考‘双轨制’也无法真正打破生源困境,生源结构不会发生本质改变。”储朝晖认为,要提升生源质量,关键在于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只有让职业教育获得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分类高考。熊丙奇认为,在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认可的现状下,“双轨制”高考并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不少受访专家指出,赋予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破解“二流教育”的现状,取决于一个“可期待的前途”。如与能力高低相匹配、正相关的薪酬收入,社会与企业的尊重和认同、与大学毕业生同等的福利待遇等。然而,这样全方位、多元化的改变,显然并非教育部门一己之力可以完成。 教学提质: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即使‘双轨制’高考能解决职校人才选拔上的问题,但目前普遍偏低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如果得不到明显提升,职业教育也难以有大的发展。”姚和芳说。 记者了解到,上职校学不到真本领,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担忧。广州某课题组对制造业企业中已经工作了三年以上的2502名职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06%毕业生认为职业院校缺乏实验、实训设备;20.67%认为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去甚远;15.56%认为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盲目、陈旧,13.01%认为教师大都“纸上谈兵”。 同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空心化,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方面都与社会发展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普遍匮乏。 储朝晖指出,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真正的职业教育,应该与产业密切联系,无缝对接市场,以行业的需求来决定培养模式、内容,“政府应该放手管理,让职业教育与市场、企业充分互动。” 姚和芳告诉记者,让职业教育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利好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另一方面,市场也能给职业教育院校提供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科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教学质量的提高。 然而,“校企合作”的模式,在中国推行起来却显得步履维艰。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的企业似乎并不热衷于与职业院校合作。姚和芳建议,要解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政府应该给用人单位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和鼓励政策,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应有的利益。“企业享受到参与职业教育的利好,才能有校企合作的意愿,给予职业教育的就业帮助也就会因而增加,教学质量提高后,学生出路才能得以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