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琦:育人为本,转变角色,因材施教 |
中国网 时间: 2011-03-01 作者: 孙昌琦 文章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责任编辑: 陶子 编辑信箱 |
开放大学“成人、在职、业余”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应具备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普遍具有的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还应具备三方面的特殊素质: 一是以“育人为本”的开放教育理念。教育的根本在于“育”,“育”的本质在于“化”,“化”的主要表现为“变”。开放大学的教师要引领成人学生向着适应社会要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方向转变,教师的职责就应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开放大学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个体的独立的人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师者,传道、受(授)业、解惑也” 揭示的就是“育人为本”的理念,以传道为主旨、以授业为效果、以解惑为手段。 对于开放大学的教师而言,“传道”决不意味着单纯地教书,而是必须在教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授业”,要求开放大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即必须成为“双师型”教师。“解惑”,要求开放大学的教师要能够利用各种媒体工具,及时、准确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当然,对于开放大学的教师来说,仅仅“传道”、“授业”、“解惑”还不够,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创造和运用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多地教给学生方法、思维、技能,给他们提供创新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舞台。 二是转变教师的“角色”。开放大学与传统大学的显著区别是它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多样性,这要求开放大学教师的角色应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从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要由原来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学生学习”,即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第二个转变是从单纯的教学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科研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通过科研可以获取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掌握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从而有助于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将科研能力迁移为教学能力,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第三个转变是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开放大学的教师必须打破教学与课程彼此分离的状态,不能只作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的研制,并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第四个转变是从教学效果的考核者转变为教学效果的跟踪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五到位”:教学内容学生听懂了解到位,面授缺席学生课后补习到位,形成性考核批改与点评到位,考前辅导与答疑到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到位。 三是针对性地“因材施教”。自古以来,中国的先哲们就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想,开放大学使这一理想有了充分实现的可能,尤其是在实现终身学习、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时代,开放教育的特点极大方便了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最终完成学业。然而,成人学生实践工作经验较丰富、理论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力较强、记忆力较差、学习热情较高、学习方法缺乏的客观现状,给开放大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要把具有上述这些特点的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教师必须具备“五心”,即:“爱心”,对每一个前来求学的学生不抛弃、不放弃; “耐心”,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恒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急于求成;“细心”,对待每一项教学工作和教学过程不马虎、不敷衍;“责任心”,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学生都不忘自己的职责,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满足这些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