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合作专栏 >> 中华儿女·电大之光 >>正文
创造教育史上的奇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30年改革发展综述
中国网 时间: 2011-03-09  作者: 苻城  文章来源: 中华儿女  责任编辑: 马涛  编辑信箱



  主动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需要,是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是教育事业的时代命题。在紧紧围绕应对时代要求,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搭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平台方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交上了一份成绩骄人的答卷。

  论历史渊源,创建30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年仅“而立”,似乎无法矗立于老而弥荣的名校之林。

  但它却创造出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30余年间,累计培养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756.87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5000余万人次。

  756.87万人!这意味着,同期在中国所有各种类型高等教育毕业生总数中,每10人中就有一个是电大人。

  责任担当三十载

  ——推动高等教育惠泽更多群体

  如同所有的新生事物都离不开时代的选择,广播电视大学亦然。“文革”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举,百业待兴,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提高就业人员的科技文化水平;而受到“文革”影响的年轻一代正急需接受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的我国高等教育却无法满足需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政府和教育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广播电视大学应运而生。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1979年2月6日,中央电大和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大同时开学,为32万学员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华罗庚教授通过中央电视台(当时的北京电视台)给全国电大学生讲授了第一节课。

  到1989年电大创建10周年之时,广播电视大学累计招收全科生161万,毕业104.5万,非学历教育结业生200余万人,圆了百万学子上大学的梦想。

  广播电视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门人才,为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调整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本、专科比例,同时也为提高我国城乡劳动者的素质和我国就业人口的学历知识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播电视大学始终把教学质量视为电大教育的“生命线”。如今,电大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各系统已经成为极具活力的重要力量,许多毕业生成为所在单位生产、管理、技术第一线的骨干,被称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

  电大毕业生质量获得社会好评,得益于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以“五统一”为核心、“五要素”为重点的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按照国家规定的高等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的教学管理“五统一”制度,提出了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控制、支持服务、教学管理、系统运作五要素为重点的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和“系统运作教学管理模式”,有效保证了终身学习背景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2005年,中央电大在全国进行毕业生追踪调查,调查的1万多个用人单位对电大毕业生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3.4%。

  在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衡,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广播电视大学同样功不可没。自创建以来,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办学,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和教育弱势群体,贯彻和彰显教育公平,特别关注和优先考虑农村、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求,残疾人等弱势社会群体,以及部队士官的学习需求。

  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广大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从而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截至目前招收农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农林管理类等17个专科专业,累计招生21.6万人,在校生16.19万人,毕业生1.73万人。 

  2002年,中央电大与西藏大学合作成立中央电大西藏学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面向西藏地区开展远程教育,为西藏地区更多的求学者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机会。开设了法学、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1个专、本专业,累计招收生4690人,毕业1332人。还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开设民族语言教学课程和汉语教学培训,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振兴和文化发展作贡献。

  相关链接:

  中华儿女·电大之光专栏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