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学院融入西藏现代化 |
中国网 时间: 2013-01-16 作者: 王铁军 文章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责任编辑: 戴维 编辑信箱 |
西藏学院被视为现代远程教育在西藏地区的发展典型,它的身上也折射着当地的社会环境。与西藏相比,在内地讨论现代远程教育,很多背景条件都是被默认忽略的,因为多数必要条件都早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自然而然具备的因素。但在西藏,在类似的边疆民族地区,这些平常被忽略的因素却往往凸显为事情的关键。这提醒我们,远程教育不是独立事件,它一方面固然促进着社会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必须立足于现代化的根基之上,它只有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发展。 必须面对西藏学生的实际情况 西藏大学经管学院教师袁中华,是承担西藏学院日常教学任务的最好的主力教师之一。 他常与其他援藏者相聚聊天,一起聊现在学生相比过去的进步,聊西藏学校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与内地相比有何不同。来西藏之前,他在四川成都读博士,就曾给远程教育的学生上过课,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已经有所了解。他自己感觉,给内地与藏地的学生上课,要求不一样,上课的速度和具体方法也都有所不同。这些感受在与其他援藏者的交流中也得到了佐证。 他说: “在内地,很多技术性的问题根本不用解释,大家已经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而面对西藏的学生,则往往必须额外弥补有关环节。”例如管理学上讲到马太效应,内地学生多数都能直接理解概念,但是面对西藏的学生,就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帮助其理解。又如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于内地的学生往往不用多作解释,直接就可以拿来用,但对西藏的学生就不行。 袁中华读博士时,给西南财大的学生上课,他记得那里学生的主动性明显比现在西藏的学生强得多。他上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时学生是非常积极的,他们会主动发表意见,热烈地互动,老师甚至只需坐在一边听着就行。而在西藏,学生们则更加适应被动听讲的形式,若要搞案例讨论,得分配到个人头上,老师强行推动,才能开展起来。 同样,在内地大部分学校,晚上的自习室几乎都是满的,抢座占座现象都是“优良传统”。而在西藏学校,平时几乎看不到主动去上晚自习的学生,根本不用抢座占座,座位都空着无人坐,只有到最后考试时才会满一些。 而再扩大开来,他说,西藏大学的学生甚至做家教的也比内地少得多。 但这种氛围、风气的形成,必然是长期铸就,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社会生产生活节奏的投影,并非短时间内人力所能改变。而这些特征,都是在西藏从事远程教育必须面对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实际教学。 “空投”的远程教育要循序渐进 袁中华面对的还只是在校学生自身的基础问题。事实上,西藏社会发展现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从招生环节就开始了。 现代远程教育本是诞生于现代信息技术,它在内地进行推广时固然也常常需要作概念普及,但至少不会遇到太大问题。而它于本世纪初被引入西藏,一定程度上是跨越了当地的社会发展阶段,是直接“空投”下来的无根之木,以致于在推广过程中,不仅会遇到技术问题,还会遇到语言问题。 其林是西藏学院考试科科长,他虽然并非专门的招生人员,但他热心于向自己所接触到的人宣讲现代远程教育,宣讲终身学习,虽然这种宣讲常常会遇到概念、词汇甚至基本常识上的障碍,而这些障碍若放在内地社会背景中,往往根本不是问题。 其林认为,西藏地区面向成人的终身学习平台中,最好的就是实施远程教育的西藏学院,如果人们不利用好这个途径,那将错失莫大的机遇。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的一些概念在藏语中不一定都能找到对应的词汇,而用汉语与藏族学生交流,表达也往往无法到位,这令双方的交流极受阻碍,宣讲者必须用平常具体可见的事物作比,用最平白最通俗的方式来解释远程教育的意思,解释远程教育相比传统教育形式的好处在哪里。其林常常告诉自己所碰到的人: 在过去,这么先进的学习方式在西藏根本是不可能体验到的,一定要好好把握住机会。对方有了兴趣之后,接下来,他常常就要开始解释“电脑”是怎么回事,“上网”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没有老师也可以学习,等等,这一系列解释甚至还要落到“电”的基本概念上去,从头讲起。 他有不少公安一线的朋友,他们平时工作繁忙,也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其林便会故意问他们,某类案件是怎么处理的,对方往往答不上来,或者回答与最新的法律法规不一致,如果按他们的理解去办案,很可能会出现纰漏。此时其林便会借机向他们普及继续学习的好处,讲述“活到老、学到老”的必要性,并告诉他们,西藏学院这边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拥有全国支援的优秀资源,十分适合他们这种继续学习的人群。这种招生方法非常好用,其林说,这样宣讲,基本上十个人中会有九个被他吸引过来报名。 而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宣讲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就不能再用前一种方式了,其林会跟他们讲道理: 也许他们自己接下来是安稳的退休生活,学不学习不重要了,但他们还是要培养下一代、下下一代的。但是对后代的培养,不只是学校的事,家人的教育和熏陶同样重要,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至少为了配合好学校的教育,他们自己总得首先对整个社会环境有足够深入的理解吧?自己也必须具备一定素质吧? 面对这样的说辞,也很少有人能够抵御诱惑,结果这些人往往都会来报名学习行政管理专业,也应了其林当初宣讲时所抬出的理由。 为西藏培育起适应现代化的根基 无论如何,随着近五六年来西藏地区社会发展的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信息环境的建立,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形式的发展土壤正日趋丰厚。 袁中华曾听教学点的老师说过,过去远程教育招生比较困难,学生到课的积极性也不高,但现在能够理解远程学习、自主学习并心怀期待的人明显多了,学员的主动性也强多了,“这就证明了本地居民接受了教育观念的变化。”他说。 袁中华给西藏学院的学生上课最多的时候是2004年、2005年,他记得那时的远程教育学生年龄普遍偏大,对现代社会利用信息的基本渠道和手段基本毫无概念。别说利用搜索引擎了,甚至到最后要写毕业论文时,还有学生找到他诉苦说不会用电脑。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很罕见,学员普遍具备基本的利用电子资源的能力。 至今,袁中华为西藏学院授课已有八年,八年间,学校里的学生已经更替了几代。他记得,当年校内普通本专科学生的课堂很少利用多媒体或信息技术,有关设备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惊奇。而在如今的课堂上,学生们已经能够忽视设备的存在,证明技术手段已经完全融进了课堂。 同时,平常在西藏大学图书馆也时常可以见到校方组织的各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每次参加培训的教师都满堂满座。 除学校之外,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发展土壤,更多表现在社会风尚的变化、普通居民文化生活的提升等层面。这些是现代远程教育事业实现更大发展的真正“背景条件”。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藏普通人多数只能识读一些简单的文字,甚至到八九十年代,多数西藏人的文化生活也极其贫乏。“我小时候,哪怕一根粉笔都是从内地历经几个月的长途跋涉运输而来”,其林说。而现在,在多种文化教育资源的滋养下,至少在城市中,中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层次也在迅速提升。其林的母亲就没有多少文化,过去老人最喜欢看的是反映战争年代的经典电影,但在他的带动下,现在也喜欢看新闻了,而且老人现在已经能够用手机编写短信,这令他十分鼓舞。老人尚且如此,年轻一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自然走得更远,现代远程教育如此才能拥有更广大的社会基础。 西藏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旭明也感受到,特别是近十年来——正好与中央电大和西藏大学合作建立西藏学院的时间段重合——西藏地区人们观念的开放性迅速增长,这从人们的穿着打扮就可以看出来。刘旭明深有印象,2000年以前,内地来的游客或生意人的穿着稍微裹得不那么严,街上小孩就会捡石头扔你。但是现在,满街都是时尚衣装,与内地其实已经没多少差距,大家对衣着的多样之美已经都能接受和欣赏。“这一变化,反映出的是对个性的尊重,是对外界事物的开放心态,年轻人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些对于开放教育、终身学习乃是极好的发展土壤。” 而这一切的根源,是一批批从内地带来先进知识、理念、技术和资源的人们,一代代前赴后继,带动了西藏人现代文明素养的提升,为西藏逐渐培育起适应现代化的根基。而远程教育、开放教育或其它现代化教育理念,一方面促进了西藏地区的这一进程,另一方面,也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它们才得以发挥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