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光临中国网电大频道。今天来到我们新闻会客厅现场的是内蒙古电大的韩竞校长,韩校长欢迎您!
[韩竞]:
大家好。
[主持人]:
韩校长,我们大家都知道,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边境线最长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那您是怎样看待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远程教育,尤其是电大四个面向办学方向的意义呢?
[韩竞]:
内蒙古有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形狭长,另外,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4300公里的国境线,大概是国境线最长的省之一。这样可能给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可是远程教育的价值也在内蒙古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我们有牧民长期生活在人烟稀少的边境线,我们有边防军人守护着祖国的疆土,更值得一说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也就是新闻中通常所说的东方航天城,东方航天城聚集了我们老一代中国航天科学家、专家以及其他工作者,他们的子女的教育谁来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给内蒙古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彰显了远程教育在内蒙古发展的价值。这个航天基地就有内蒙古电大一个很好的工作站,这个工作站十年来为当地培养了几千名大学生。远程教育的价值在困难对它的挑战中,得到了新的彰显。
[主持人]:
您曾经说过,对于电大你经历了三个阶段:不适应、适应,到成为远程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这三个不同阶段之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韩竞]:
我今年到电大工作整10年,这10年时间,如果从自己的思想里讲确实有过这样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确实在电大工作不适应。我来电大之前在普通高校工作,这个不适应反映在几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我觉得我对电大这种教育形式,从个人来讲理解不够。
[主持人]:
您以前听说过电大吗?
[韩竞]:
以前听说过电大。
[主持人]:
了解吗?
[韩竞]:
以前了解过电大,因为在我(曾经工作过的)那个学校,我的同事就有曾经在电大(工作的),在我之前到电大当过领导的,我也了解。但是因为我在普通高校是负责科研工作的,我也负责研究生教育,我搞不清楚我们这个(电大)教育,应该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实现我们自己的培养目标,所以当时我感觉确实是不适应。后来到逐步适应,是因为到电大之后,我觉得有一个故事我当时很受感动。到电大以后要下基层,到我们基层教学点去,一次到基层去巡考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已经在小学工作了十几年的小学老师在读电大,读我们的开放教育。他为了来参加这次考试,他赶着一辆毛驴车,要走几十里的路程,车上装着半袋子馒头作为他考试这几天的干粮,他来参加考试。这个情形使我非常感动,我觉得越是在基层,越是在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我们的老师们和其他行业的工作者们,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越高,因为他们确实感到在信息相对闭塞,地处边远的地区,知识对他们的重要性。而谁把这些知识用最周到的形式、最细致的形式传递给他们?我觉得这是电大必须承担的责任。
我当时突然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我们要把教育资源,要把高等教育公平地送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我们应该使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得到学习,能够得到最好的学习支持服务,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逐步适应,或者说爱上了远程教育的事业。
[主持人]:
从不适应到适应的阶段大概有多长时间?
[韩竞]:
这个阶段大概有3年时间。
[主持人]:
就是说这么一件事触发了您,让您决定投身于这个事业。
[韩竞]:
类似的事情还非常多。比如说我们巴彦淖尔市市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是我们电大的一个毕业生,他有着很强的责任心,他同时又很有才干,可是在他成长过程中,应该念大学的阶段就失去了这种教育机会,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他要上学,他当时在任这个职务之前,已经是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了,他要学习,他怎么学习?他不可能离开检察院的工作岗位,那就去电大。学得很好,在我们这儿读了专科,读了本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地方的领导了,而且他还抓教育。所以不仅仅是基层求学难,还包括着很多人,应该说完全具备接受大学教育的条件,可是某种原因使他错过了这个机会,谁来提供这个?这个恐怕普通高等教育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完全的能力,而远程教育我觉得定位就应该定在这儿——给所有的学习者,只要愿意学习的人,不分空间和时间都能学习。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应该说很能激发人热情的这样一个事业。
远程教育的发展在内蒙古的价值是什么?这个可能和全国(其他地方)还有所区别,从1999年,也就是十年前,国家开始开展远程开放教育开始,有一个重大的背景,那就是当时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支持西部大开发。那么这个价值取向我觉得在内蒙古是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内蒙古幅员辽阔、人口相对密度比较低,这样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成本较高、信息传输比其他内地遇到的困难更大等等一些问题,可是我们恰恰在这儿看到了学员们学习的积极性。
[主持人]:
2007年3月,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在内蒙古电大成立,我想知道这是不是与您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有关系?从成立到现在已经2年多的时间,这个中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韩竞]:
远程教育中心成立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我作为一个校长也经常在问自己,电大是干什么的?在社会,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我觉得电大应该跟我们的继续教育,教育服务这两个概念紧密联系,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电大有三大任务,两大功能。除了办学以外,很大的一个任务就是要为我们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在内蒙古自治区,应该是一个实体。所以当时我们积极申请,组建了这样一个中心,这个中心组建以后,也引起了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08年自治区的编制委员会又对这个中心的功能做出了批复,自治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来讲,相对是比较匮乏的,我们想为他们引进最好的网络教育的资源,我们想为愿意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高校,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一个想法,因为我们资源太缺了。
当然还有另一方面的想法,远程教育的市场毕竟在中国是一个很新的事情,从教育部批准开始,网络教育试点到今年整整10年时间,规模发展很快,但是远程教育市场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市场也有点混乱。那我觉得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远程教育工作者,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个社会责任?我们应该认识这个市场,帮助这个市场更规范。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应该把远程教育最好的资源和最好的服务给我们家乡的父老。
中国网电大频道来报道,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报道我们内蒙古电大,我觉得对内蒙古电大的工作也必将产生一个极大的推动。我们现在遇到一个“二律背反”: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是需要相应的条件的,包括技术条件,实际它应该是一个很昂贵的事业。可是在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特别是在内蒙古,我们在发展它的过程中必然遇到技术上、经济上,甚至队伍建设上的种种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呼吁全国电大,呼吁我们的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也呼吁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现代远程教育在西部的发展。因为我想只有在西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彰显,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责任在西部是被放大了的。所以我们自己要认真地工作,我们要把它搞好,但是全国的支持、政府的支持对我们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我还想说一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也都是事实。那么在这个事实下,我觉得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标准,中部、东部、西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都应该有所差别,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对西部首先是不公平的,对于国家、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责任或者价值,实际上是会被削弱的。
[主持人]:
据说您曾经下过乡,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是吗?
[韩竞]:
是。
[主持人]:
您在哪儿下乡?
[韩竞]:
我在巴彦淖尔盟参加生产建设兵团,当时是初中毕业以后就到那去了,所以我觉得也有这样一个基层生活或者工作的经历。
[主持人]:
那您那段经历,对您今后的生活或者人生理想,有什么影响?
[韩竞]:
应该说在下乡这5年时间,或者说在生产建设兵团这5年时间,对今后的人生应该说是一个极大的财富积累。为什么说一个极大的财富积累呢?下乡对一个人的历程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对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下乡意味着他真正的了解中国的社会。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直到今天在全国人口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迈出了极大的一步,可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仍然是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所以中央在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处理城乡矛盾问题作为一个主要的问题,主要的措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那如果要问到联系的话,我觉得我作为一个电大的校长,或者说作为一个远程教育的工作者,我感到新农村建设恐怕不仅仅是它的环境建设,也不仅仅是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够从农村作为源头,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来提高农民的素质,这是教育应该回答的问题,这是教育应该做出的响应。
[主持人]:
韩校长,您是哪年下乡的?
[韩竞]:
1969年。
[主持人]:
那到现在正好是40年了。
[韩竞]:
到今年是40年。今年是我下乡40年,40年前的5月8日我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市,就是河套地区。
[主持人]:
在您下乡的地方,远程教育发展的怎么样呢?
[韩竞]:
在巴彦淖尔盟这个地方,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盟市,在这个地方人均收入应该说在自治区是比较高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把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送到那儿去,我觉得恐怕我也有一点感情上的因素。因为我从16岁开始,在那个地方生活了将近5年时间,青春充满激情的岁月,我觉得那是我的第二故乡,很多下乡的知青,兵团战士都把自己生活过的地方称之为“第二故乡”。那么我们能为第二故乡做些什么?所以从整个内蒙古电大的发展,我们确实也很关注巴彦淖尔盟远程教育的发展。现在巴盟的远程教育发展应该说在全区也是比较健康的,发展的情况也是比较好的,它的分校现在是我们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分校之一,把这些资源给农民,对提高巴盟的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而推动它的和谐社会建设,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主持人]:
您有过这样的经历,您怎样看待现在的大学生选择在农村工作?
[韩竞]:
对人才有大量需求的,在中国目前仍然是在农村,但是农村的条件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比如说干部编制,大学生去了要找个工作,能不能入编等等,所以我们内蒙自治区今年也拿出了3万个基层工作的岗位,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举个特例的话,医学院的学生现在也分不出去,但是农村确实缺医少药的情况,我觉得相当程度上是存在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业难,恐怕更大程度的反映是当公务员难,在大城市难。基层我觉得是最需要知识,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所以有志的青年应该是到基层去。当然咱们电大以在职人员为自己的培养对象,不涉及毕业分配问题,但是实际上我也经常到办学点去,跟我们已经在底下工作的这些电大学员们也谈起这个问题来,我说我觉得你们最能够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最能够实现你们价值的地方是在基层,这个确实也是这样。我们的一个乡长,现在也在上电大学习,他可以把一个乡,从一个非常贫困的一个地区,到人均收入提高到4000多块钱,这在内蒙古就很不错了,还有乡里建设、文化建设。就他这样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大城市的话,相对来说,他很难发挥到这种程度,所以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主持人]:
您刚才也说了农村需要人才,大学生又需要就业岗位,大学生应该下到农村去。但是您觉得大学生如果下到农村去,他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韩竞]:
恐怕第一个问题就是对艰苦生活,或者说艰苦条件的一个心理准备。
[主持人]:
要做好足够心理准备。
[韩竞]:
足够的心理准备,城乡差别不仅存在,实际现在在我们国家这种情况下差距相当大,这恐怕是一个心理准备。第二个就是,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实际是一种权宜之计,都是讲3年还要回来,也有个好处,好处就是会回来。可是如果交给你一个工作,明确和你说你干2年就会回来,那你对这个工作的投入,会不会像你要把它作为你的终身事业那么干?这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恐怕有个心理怎么适应的问题。
[主持人]:
我们知道近期内蒙古电大正在出台电大30年校庆的方案,您亲自筹备,并担任筹备组的领导,在电大30年之际,您对于您从事的这份事业,有哪些心里话要说?
[韩竞]:
今年是中央电大和全国绝大部分省级电大建校30周年,又是开放教育10周年(咱们开放教育99年开始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中,我觉得我们电大事业的发展,可以告慰邓小平他老人家,我们确实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在这30年中,我觉得我们又是在不断的探索,想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远程教育发展之路,这个问题到今天我认为并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回顾30年,我们是不是有一个对未来的展望,那就是我们怎么能够在中国创造一种,真正能够为中国这么大的——幅员这么辽阔,人口这么众多,教育发展实际是不平衡的这样一个国家,整个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一种教育形式。我们来解决,或者说帮助党和政府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帮助党和政府来解决提高我们全民的素质,把我们国家真正建设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人力资源强国的这样一个目标,这恐怕又是我们在纪念电大成立30周年的时候需要思考的问题。
[主持人]:
好,谢谢韩校长做客我们新闻会客厅,也祝韩校长带领的内蒙古电大实现自己办好远程教育的理想。
[韩竞]:
谢谢!